捷達真的要飛黃騰達了?中國一汽和大眾汽車聯合宣布在8月28日,中國一汽、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與成都經開區管委會簽署《捷達事業發展合作協議》,明確成立捷達品牌新公司,并首次引入本地投資。

大眾汽車集團把“捷達”這個老招牌重新擦亮,押注電動入門市場,這一步走得既現實,也頗具戰略意味。入門級電動車市場這幾年幾乎被自主品牌包攬,比亞迪、五菱等品牌憑借性價比和快速響應用戶需求的能力,牢牢占據了這一細分市場。如今大眾選擇把捷達——這個曾經憑借皮實耐用打下大片江山的子品牌推向電動化前線,顯然不只是為了補產品線,而是真正意識到,在中國電動化這場比賽中,沒有入門級市場的參與,就很難談全面領先。
大眾這次的做法有點意思。不是簡單推幾款入門電動車,而是拉上了一汽和成都經開區管委會,三方合作成立新公司,甚至引入本地投資。這意味著什么?傳統合資模式里,外方出技術、出品牌,中方出產能、出渠道,政府給政策支持,各司其職。但這一次,成都方面不僅是支持方,更是投資方,利益捆綁更深了。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出地方政府在產業升級中越來越主動,不再滿足于只提供土地和政策,而是真金白銀入場,要把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本地。
從產品層面看,捷達計劃到2028年推出四款新能源車型,主打十萬元級市場,還要配上“極具競爭力的電動化、數字化和ADAS功能”。這話聽起來美好,但做起來難度不小。這個價位段的用戶對價格極其敏感,又要智能又要續航還要品質,平衡這些需求本身就是一場硬仗。大眾能否把MEB平臺或者后續更入門的架構成本壓到足夠低,同時保持體驗不拉垮,將是關鍵。
當然,捷達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捷達這個品牌本身在中國市場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從出租車到家用車,幾代人對它的可靠性有認知。如果電動化之后能延續這種口碑,再加上大眾在三電、智能化領域的積累,未必不能從自主品牌手里搶回一部分市場。但前提是,得真正理解這個價位用戶要的是什么——不是華麗但不實用的功能堆砌,而是靠譜、好用、省心,同時價格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捷達還計劃從中亞起步開拓海外市場。中國電動車產業鏈的優勢已經非常明顯,成本控制、響應速度、技術應用都比歐洲更靈活。借助成都的生產基地和供應鏈資源,捷達電動車型未來有可能成為大眾集團全球化戰略中的一枚重要棋子,甚至反向輸出到其他新興市場。
總結
大眾這次推動捷達轉型,遠不止是多一個電動子品牌那么簡單。從依賴品牌光環,到真正沉下心來做本土化、做性價比,甚至重構與政府和產業鏈的合作模式,這條路挑戰不小,但方向是對的。大眾這次真的“上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