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合資公司為實現本地化生產所做的努力,也大大提升了我國汽車零部件工業的水平。
此外,國內汽車企業在合資合作過程中,也逐漸意識到“話語權”的重要性,而要擁有話語權,沒有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簡直就是紙上談兵。因此,長期制約我國汽車企業自主研發的主客觀障礙正在消除,自主研發的時機已接近成熟。
誰來擔當中流砥柱?
有觀點認為,三大集團全面合資之后,囿于體制因素,指望這些合資企業來推動自主研發已不可能,中國汽車自主研發的突破,只可能在沒有全面合資的所謂“另類”企業中實現。
實際上,提高我國汽車工業自主研發實力,要充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和力量。奇瑞、華晨等一批沒有全面合資的新興汽車企業,借鑒韓國汽車工業發展初期的經驗,通過聘請國外汽車公司專業技術人員、委托國外零部件公司或專業汽車設計公司聯合設計開發等手段,推出自主知識產權轎車的做法,在現有條件下,不失為一種選擇。但是,從項目管理能力、技術儲備、精細化管理、質量控制體系等方面看,眾多合資企業更有優勢。把自主研發狹隘化,排斥中國汽車工業的主流力量,顯然與目標不符。近年來,上海通用不斷加大產品適應性開發力度,相繼完成了本田、君威和別克中級車的改型,初步具備了領先的眼光和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上海通用的發展道路,同樣值得國內汽車企業借鑒。
當然,在目前條件下,大張旗鼓地進行自主研發,多數企業還不具備實力和條件。但是,既然是繞不過去的坎,誰走在前頭,而且因地制宜、推動得法,誰就會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我們期待著奇瑞們能一路走好,更期待著整個汽車行業都來重視、研究、推動、實踐自主研發的探索。
注:請作者與我們聯系PCauto@PCauto.com.cn
[上一頁]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