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端側大模型迭代升級最新研究成果公布:艾拉比智能科技研發的端側大模型差分升級算法ResComp成功被環太平洋人工智能國際會議(PRICAI) 錄用,標志著該技術在輕量化部署與高效更新方面獲得全球學術界的認可。這一突破不僅為端側大模型的持續迭代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更為AI在終端設備中的大規模迭代應用按下“加速鍵”。
端側大模型進入高頻迭代階段,升級瓶頸亟待突破
隨著大模型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從云端走向終端已成為明確趨勢。尤其是在汽車行業,端側大模型憑借其低延遲、高隱私性及離線可用等優勢,正迅速落地于輔助駕駛、智能座艙等核心場景,覆蓋車內交互、運營優化與私有化模型定制等多個領域。
然而,模型迭代與升級的問題也隨之浮現。傳統OTA升級方式在面對動輒數GB甚至更大的模型文件時,顯得力不從心。由于大模型參數結構復雜、數據極度壓縮(量化),單純依賴整體壓縮傳輸效率極低,差分升級成為在有限的端側資源下實現高效升級的優解。
而傳統差分算法在端側大模型更新實踐中體現出三大短板,論文指出,傳統增量編碼算法因未適配LLM參數數據的特殊結構,在生成模型補丁時面臨“壓縮率低、更新速度慢、內存占用高”三大難題,嚴重制約端設備AI的體驗升級與功能迭代。
艾拉比提出端側大模型專項差分算法ResComp,實測表現卓越
面對這一行業瓶頸,提出了一種基于殘差的差分算法ResComp。
ResComp算法以“結構對齊+殘差優化”重構端側LLM更新邏輯,實現三大核心技術突破:
其一,打破傳統算法“離散匹配”的底層假設,直接對齊新舊模型的權重結構,精準捕捉參數變化規律,從源頭降低冗余數據量。
其二,引入殘差序列計算機制,配合bzip3壓縮器形成“結構優化+高效壓縮”的雙重增益。
其三,創新加入游程編碼(RLE)增強機制,實際部署時打補丁速度再提升30%。
實測表現卓越,差分包體積降至開源算法22%以下
為驗證技術可靠性,團隊在多個主流開放權重的LLM,以及Stable Diffusion系的圖像生成模型上開展多場景測試。結果顯示,無論是文本理解類LLM還是多模態模型,ResComp算法均能穩定實現“更小補丁體積、更低內存占用、更快更新速度”的綜合優勢。
與某開源算法相比,艾拉比的ResComp技術通過智能化的差分算法框架,能夠精準識別大模型版本間的差異,生成極小的差分包,還顯著縮短了升級時間,為行業帶來了全新的解決方案。(開源信息見文末)
我們選取市面最熱門的模型,通過比較在原始浮點格式和量化格式下的文件大小和差分壓縮效果,將某開源差分算法和艾拉比ResComp進行比較,得到如下結果:
差分包大小:以DeepSeek的1.5B 4比特模型為例,ResComp生成的差分包僅為90MB,而開源算法需要400MB,艾拉比差分包大小僅為原包的5.7%,是開源算法差分包的22.5%。對于8B 4比特模型,ResComp的差分包大小為0.27GB,而開源算法需要1.35GB,艾拉比差分包大小為原包的5.2%,是開源算法差分包的19.9%。

差分時間:以DeepSeek的1.5B 4比特模型為例,ResComp的升級時間為開源算法的50%。8B 2比特模型的升級時間是開源算法的51%。

(1.5B uncensored即 thirdeyeai/DeepSeek-R1-Distill-Qwen-1.5B-uncensored
)
(8B Huihui即huihui-ai/DeepSeek-R1-Distill-Llama-8B-abliterated)
艾拉比此次的技術突破,不僅具備學術高度,更擁有廣泛的產業應用前景。目前,該算法已完成技術轉化,并集成進艾拉比差分升級標準化平臺,逐步應用于公司智能終端AI解決方案、車載大模型升級平臺等核心業務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車聯網場景下,端側大模型差分升級不僅能顯著降低流量成本,還可實現用戶無感更新,避免因升級過程中斷車內服務。即便在網絡信號不穩定或無網環境下,仍能通過本地緩存與差分還原完成可靠升級。
隨著邊緣計算硬件性能持續提升和模型優化技術的進步,端側大模型的應用廣度與深度將不斷擴展。而差分升級作為支撐模型持續演進的關鍵基礎設施,其技術成熟度將直接影響AI應用的落地節奏與用戶體驗。
艾拉比ResComp算法的推出與落地,為行業提供了經過學術背書、實測有效的端側模型升級方案,正推動端側AI應用向“輕量化部署、高頻次迭代”演進。
論文摘要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