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小林
美編 / 楊凌霄
出品 / 電動新物種
8月19日,理想汽車CEO李想在羅永浩的播客節目《羅永浩的十字路口》中,談起了自己創業生涯的“至暗時刻”。2003年前后,他創辦的泡泡網曾遭遇90%員工集體辭職,當時公司有三四十人,前一天大家還正常工作,第二天就只剩五六個人。
李想直言,那時的自己就是個“暴君”,完全沒有人情味兒,只關注事兒,完全不關注人,然后也不懂管理。
這場集體辭職不是偶然。員工們早就商量好,甚至都找好了下家,有人去了競爭對手公司,有人干脆自己創業。李想后來挨個打電話挽留,卻沒人愿意回來。
這件事成了他管理意識的“第一次覺醒”,也為他后來創辦汽車之家、理想汽車埋下了深刻的教訓。
01
從“技術宅”到“暴君”
李想的創業起點,帶著典型的"技術天才"色彩。高中時,他就靠著給電腦媒體寫稿、幫人組裝電腦賺錢,18歲時月收入已經能達到2萬,比父母收入高十倍。
2000年左右,他創辦了泡泡網,專注于IT產品評測和資訊,很快就聚集了三十多人的團隊。
但那時候的李想,根本沒把自己當成"管理者"。他覺得公司更像個工作室,大家各干各的就行。

他自己癡迷技術和內容,以為所有人都和他一樣,不用管人情世故,不用搞團隊建設,日常溝通全靠QQ和MSN,很少跟員工面對面說話。要是員工沒達到他的要求,他就在公司群里直接開罵。
2003年非典疫情成了導火索。疫情期間,團隊情緒本來就低迷,李想還是老樣子,只催工作不關心人。矛盾越積越深,加上競爭對手在旁邊煽風點火、挖墻腳,員工們私下串通好,決定集體辭職。
那天早上,李想一進辦公室,就看到桌上堆滿了辭職信。一半的人都要走,其中70%是核心編輯。這意味著網站沒人更新內容,客戶開始打電話問"你們還活著嗎",競爭對手甚至放話"泡泡網要完了"。
李想急得晚飯都沒吃,挨個給離職員工打電話。有人直接告訴他,已經去了競爭對手那里,對方給了更高的工資和職位。他怎么留,都留不住。
那一夜,他幾乎沒睡,臉上冒出大片痘痘,第一次意識到:只懂做事,不懂帶人,公司遲早要垮。
02
從“崩潰”到“重生”
員工集體辭職后,泡泡網差點就垮了。李想稱,還好合伙人樊錚和邵震沒走,陪著他硬扛。他們每天工作20小時,一邊招人,一邊重建網站。
他們不再只招有經驗的人,應屆畢業生、論壇活躍用戶,甚至親戚推薦的普通人,只要愿意來就錄用,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手把手教。
三個月后,團隊重新運轉起來。但更重要的改變在李想自己身上。他卸載了QQ、MSN,逼著自己和員工面對面聊天,哪怕是不喜歡的人。
他開始看管理書,學著關注員工的感受,聽他們說想法。他把“培養年輕人”寫進工作計劃,親自帶應屆畢業生,教他們怎么從“小白”變成專家。
這些改變在后來的汽車之家派上了大用場。2008年,汽車之家遭遇財務危機,小股東想把他趕出公司,他靠團隊挺了過去;2013年上市前,競爭對手想攪黃上市計劃,他果斷行使優先回購權,最終在紐約敲鐘。

李想后來感慨:“一個創業公司能犯的所有錯誤,我幾乎都在泡泡網上犯過了一番。”
這種“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成了他二次創業的底氣。2015年創辦理想汽車后,資金鏈斷裂、產能不足、被同行抹黑,他都扛了過來。
2019年,理想ONE即將量產,公司卻沒錢了,他見了150個投資人都被拒絕,最后是王興投了3億美元救了場。李想在節目里提到王興時哽咽了,說“他是我最大的貴人”。
03
兩次創業,兩種結局
現在的理想汽車,成了造車新勢力里唯一持續盈利的企業。這背后,藏著李想從泡泡網學到的“管理哲學”,不只要關注產品,更要關注人。
他不再是那個“只看事不看人”的老板。理想汽車的供應鏈團隊曾為了搶生產線,直接到供應商工廠“躺機器抗議”,說“要么你讓我死,要么給我換生產線”。
李想知道后沒批評,反而說“有時候必須表現出決心,別人才會尊重你”。這種“護著團隊”的態度,和當年泡泡網時的“單打獨斗”判若兩人。

他也更懂“換位思考”。理想MEGA上市時被罵“棺材車”,設計團隊很傷心,有人建議改型,李想卻堅持不改。他說“要為用戶的長遠體驗負責”,但背后是他學會了“不被外界聲音綁架”,就像當年泡泡網被對手唱衰時,他沒放棄一樣。
李想還把泡泡網的“教訓”變成了理想汽車的“優勢”。他和雷軍聊天時說“做超級產品,老板必須自己All in”,這是他從“不懂管理”里悟出來的道理。他讓妻子管錢,聽她講行業動態,因為他知道“一個人說了算”走不遠。
當然,當年的“暴君”影子還在。他對產品的偏執,和當年對泡泡網內容的苛刻如出一轍。理想L8改配置時,他堅持只做兩款主流配置,說“太多選擇是在和用戶勾心斗角”。
這種果斷,本質上還是那個“自己說了算”的李想,只是多了對市場和用戶的敬畏。
總結
從“獨裁者”到“掌舵人”
李想在泡泡網的“至暗時刻”,與其說是一場危機,不如說是一場“成人禮”。一個只懂技術、不懂管理的少年,在90%員工集體辭職的沖擊下,被迫學會了怎么帶團隊、怎么尊重人、怎么從錯誤里爬起來。
這場經歷告訴我們:創業者的成長,往往不是來自成功的光環,而是來自失敗的耳光。泡泡網的傷疤,最終變成了理想汽車的鎧甲。
李想能從“獨裁的暴君”變成持續盈利的車企掌舵人,靠的不是天賦,而是把“摔過的跤”都變成了“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