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車加速“跨界”,機遇與挑戰并存
無人車正加速“跨界”,在各行業掀起新變革,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
曾作為 L4 級自動駕駛商業發展的一支,無人配送車已歷經從冷到熱的發展軌跡。如今,其不再局限于送快遞,而是大步邁向更多領域。
2025 年堪稱無人配送車規模化元年。全球首個萬臺規模的無人配送車隊于今年 9 月誕生,九識智能也宣布累計交付無人車超 1 萬臺。行業數據顯示,出貨量實現大幅增長,2024 年國內無人配送車出貨量約 6600 臺,2025 年上半年就已突破 1.2 萬臺。
資本市場對無人配送車熱情高漲。今年 10 月,新石器無人車完成逾 6 億美元 D 輪融資,創國內自動駕駛領域最大單筆融資紀錄;九識智能完成 1 億美元 B4 輪融資。據統計,2025 年第三季度,國內外無人駕駛領域重要投融資超 58 起,融資總額超 146 億元人民幣。資本的大量涌入,標志著該行業正從測試示范邁向規模化商業應用。
無人配送車能吸引資本,關鍵在于其業務領域的拓展。它正從單一快遞場景向即時物流和城市配送領域進軍,市場潛力巨大。從計劃性物流拓展到即時物流,讓無人車市場規模大幅躍升。
不僅如此,從技術層面看,城配場景的“低難度”讓 L4 級自動駕駛更易落地。無人配送車多在固定路線、低速行駛,降低了技術難度,其技術成熟度已能支撐常態化運營。在標準運營模型下,還能實現超 60%的降本幅度,切實解決了末端物流的痛點。政策也為無人配送車商業化“保駕護航”,多地開放路權,為其發展創造條件,像深圳、四川自貢等地的舉措,都推動了無人車的應用。
不過,無人車“跨界”之路并非坦途。路權問題首當其沖,法律身份模糊、地域供需錯配、交通管理沖突等,影響規模商用進程,不同城市技術備案和安全監管要求的差異,也使跨區域運營成本大增。成本壓力也不容忽視,雖然無人配送車能降低人力成本,但其運維成本常被低估,遠程控制中心、線下服務網絡的搭建,以及應對突發狀況的人力投入,都會帶來持續成本。此外,社會接受度也是重要挑戰,如何讓大眾真正認可和接納無人車,還需時間和努力。
在機遇與挑戰面前,無人車市場正從青澀走向成熟。各方需共同努力,突破重重障礙,讓無人車在“跨界”中實現更好發展 。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