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落后僅僅是在技術方面嗎?
這在這次的廣州國際車展上可以很明顯感覺得出差別:在國內廠家依然忙著布展的情況下,以德國寶馬、本田為代表的國際汽車廠家已經提前兩天進入預演狀態,現場彩排一次又一次,工作人員在現場來回巡查,找漏洞。而國內廠商明顯在進度上沒有作很好的預算,甚至在開幕前的幾擱小時還在收拾展位前的垃圾。另外,從現場的展臺看,無論是從設計理念、展臺布置、燈光設計、宣傳攻勢,甚至占有地利的布展工作,與一些國外企業都有相當大的差距。開展以后,國內廠商熱歌熱舞,意圖營造一種節日的氣氛,但車展并非節日,也不是看表演,新車才是最大的亮點,但是這次車展上,這點不是讓人很滿意。
小事也能看精神,雖然展會就是那么短短幾天,有可能不能當即得到什么銷售利益,但在這個信息量高度集中的展會上,展示的是形象和精神,國外汽車廠家那種精益求精的做法,其實更應該得到國內廠家的借鑒,我們引進的不僅僅是技術和營銷理念,更多的還要把人家的工作作風、企業文化的東西也要引進來。

中國汽車市場應該加快開放市場嗎?
中國汽車高層顯然并不是做此設想:
在剛剛結束得2003年汽車論壇上,邵奇惠高聲急呼:單純的產品引進不可能為汽車帶來最先進的技術,合資企業充其量讓我們跟上世界汽車產品的生產步伐,永遠不可能實現超越。事實上目前我國汽車生產的能力盡管已經大幅度提高,但對產品核心技術的掌握仍然是膚淺低水平的,我國的一些重點骨干企業在合作生產時絕大部分的技術人員盲于新產品的圖紙、資料翻譯和工程化的工作,無暇他顧,以至于自主研發反而削弱。一些新興的中型汽車企業在缺少外援的工作做了一些開發工作,無奈基礎薄弱,難以創造出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
這些年汽車領域有許多科研成果,但難以看到在生產領域的大量應用。許多汽車企業引進先進的生產線和設備,造出卻不是中國品牌的汽車。反思自主開發我們喊了多年,為何未見多大效果?我認為是對自主開發這一系統工程缺少深刻認識,未能提出切合中國的實施方案,始終停留在領導喊口號,企業零敲碎打的狀態。自主開發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既有企業的責任,也必須有政府的責任,政府的責任在于集全國之力打造堅實的自主開發公共基礎,包括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企業的責任在于針對市場需求運用國家建立的公共基礎條件,開發出有競爭力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產品。
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要求是:引進產品與引進技術同步,新產品拓展與自主開發能力提高同步。
但是支持“中國汽車市場應該加快開放市場”也大有人在!
他們認為,中國應該盡快成為“對外開放中心”
所謂“汽車制造中心”,不僅要求汽車產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還要求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在相當規模上滿足世界市場的需要。當前,有4個發展中國家在汽車工業方面的快速發展,對中國汽車制造中心構成競爭,他們是墨西哥、韓國、印度和泰國。和中國比較,這些國家和地區各有獨特的優勢。墨西哥鄰近美國市場,條件得天獨厚,零部件業發展已形成規模;印度人口眾多,對外資開放較早,汽車市場化進程走在中國之前,家庭用車市場已全面啟動;泰國以積極的汽車產業政策、低廉的勞動力和較大的生產規模吸引了全球各大車商,日本所汽車廠都在泰國設有裝配廠,美國通用和福特等都進入了泰國。而4年后啟動的東盟自由貿易區,將使此區的關稅下降到5%至0。泰國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東盟統一市場的汽車出口基地;韓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基礎好,國際競爭力比中國強得多,許多歐美企業,都將把韓國企業作為面向亞洲的汽車出口基地,或作為在中國開展事業的立足點。相比較而言,中國的優勢是:潛在的大市場、齊全配套的機械制造業和原材料工業、具備一定技術的汽車從業人員。只要中國進一步開放汽車市場和汽車工業,允許世界各大公司到中國建立企業,形成一個較為寬松的自由競爭環境,成為世界上對資吸引力最強的地區之一,那么中國就有可能成為統一的世界汽車工業的生產基地。
中國汽車應該鼓勵自由競爭
世界汽車制造中心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而不是計劃調節的結果。當前汽車工業必須盡快從計劃管理體制脫離出來,調整汽車的生產和消費政策。到底中國要不要發展家用轎車?實際上,直到現在,有關部門的認識并不統一。從國家有關部門到地方政府,對汽車消費到底是限制還是鼓勵?如果的鼓勵,就一定要有鼓勵的政策,可實際上,很多地方依然是在限制。當務之急是盡快出臺實質性的鼓勵汽車消費的一系列政策。汽車企業能否搞好,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而不是定點的結果。在國際上,汽車業已經進入微利時代,而中國的利潤空間依然比較大。由于廠家想獲得超額壟斷利潤,使中國車價過高,限制了市場容量的擴大;另一方面,形成了規模,單車均攤的固定成本就比較高,反過來又抬高了車價,如此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中國汽車應該加速零部件工業的發展
中國汽車零部件的質量上不去,整車的制造質量就不會上去。國內有些中高檔整車,從外觀上看,和國外制造的差不多,但在性能上還是有差距,小毛病不斷,這就是零部件的質量不高的結果。中國成為世界汽車中心,應分兩步走,先是成為零部件中心,后是整車中心。按照亞當、斯密提出的經濟的基本原理:分工才能創造效率。對于中國汽車業和一般制造業來說,分散力量才能辦大事。我們可以搞千千萬萬個小廠,利用先進的現代物流系統,很快將生產組織起來,這比增加對整車的投資更為重要。中國汽車業的問題不完全是技術問題,更是產業組織方式的問題。我們的很多企業,看上去人很多,設備不少,廠房面積也不小,但什么都自己生產,實際上什么都做不大,由于局限于為本系統配套,規模上不去,成本更高。因此中國汽車工業一定要摒棄那種求大求全的產業組織方式,朝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培養零部件工業的小巨人。
兩者的爭論不是剛剛開始,也不會很快結束,哪條路適應中國,現在還很難說。
[上一頁] [1][2][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