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在中國又被稱為“神車”,這個帶有些許調侃和嘲諷意味的稱謂,一方面反映出大眾長久以來在中國市場不可撼動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對大眾汽車受到國人如此厚待的不解,并進一步對大眾品牌產生逆反和排斥心理。特別對于我們80后、90后這代人來說,大眾汽車身上保留著太多上一個時代的印記,我們的父輩們往往以“皮實、耐用”等詞匯來表達對大眾汽車的看法,甚至以此作為說服我們購買大眾汽車的依據。但顯然僅僅依靠耐用程度已經不足以打動這一代年輕人,別忘了同樣以皮實耐用著稱的諾基亞手機早已被市場所拋棄。大眾最受吐槽的大概就是其一成不變的家族化臉譜,如果把大眾車系的車都擺在一起,只看車頭,我想能夠準確分清是哪款車的人應該寥寥無幾吧?大眾車系不僅外觀中庸套娃,內飾也是一個套路,依舊停留在十年里的造型設計上,完全沒有創新可言。1、內飾設計老套、用料廉價內飾的設計感是有的,但千篇一律的套用在每一輛車上,似乎有些說不過去了,新鮮感全無。內飾的用料除非在中高端車型能稍看得上眼,10來萬的家庭用車,濃濃的塑料感,特別是被大眾用爛了的黑色塑料裝飾,實在太廉價。2、價格高隨后就得說價格了,有誰認為大眾車是便宜的,請舉手。同級競爭對手中,尤其是在一些自主品牌車型上更能體現這一點。3、負面不斷不管是國內外,大眾的負面堪比娛樂圈明星,只要有汽車圈有負面新聞大眾總能摻一腳,曾經速騰斷軸門本君只是提一下,幾年前的美國排放造假,差點賠了個底朝天,還有最近德國國內的壟斷門被調查的三家汽車巨頭中就有大眾集團。完美的人社崩塌,對銷量的印象無疑是雪上加霜的。特別是現在國產車都是越做越好看價格也是相對較低,一般家庭的年輕人只要不是富二代都會選擇國產車比較多,如果是富二代,更不會考慮大眾了。沒大眾的人還是有,只是存在少數而已。主要還是大眾進入國內早,50、60一代人接觸面小,大眾相對來說又比較便宜耐用(八九十年代日美進口車是很貴的),所以給那一代人留下了不錯的印象。后來中德經濟關系緊密合作,大眾相繼與上汽一汽合資,政府貢獻了大訂單,進一步把大眾推向了巔峰。可是隨著中國市場開放,近年來合資車企競爭加劇,政府公車改革,大眾的市場地位下滑明顯,為了保住利潤,大眾對產品實施了錯誤的改良。導致質量和口碑嚴重下滑。大眾沒有看清形勢,反而采取不正當的競爭手段,雖然取得了一時的成績,但是公道自在人心。現今網絡繁榮,信息發達,蒙蔽一時不能蒙蔽一世。年輕人逐漸成為消費主力,自然也對產品有自己的判斷。
0有用
0踩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