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汽車行駛里程一次次被刷新的背后,也意味著電池的能量密度也在一次次提高。技術的突破固然可喜,但是電池的能量密度是不是越大越好呢?是否存在一個最優值?雖然電動汽車行駛里程已突破400km,但人們依舊迫切希望能有更高里程的車輛出來。“續駛里程當然是越長越好。我開的就是電動汽車,平時只敢在市區開,如果續駛里程更長,我就可以放心地開到郊區去玩了。”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一位消費者說出了他的心聲。這也代表著現有電池的能量密度還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國家政策亦是要求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的質量能量密度不低于90Wh/kg,對高于120Wh/kg的按1.1倍給予補貼。可以預見的是如何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仍會是未來的主要方向。在眾多鋰電池種類中,因三元材料性價比高、發展有潛力大被廣泛研究改進,相比其他類型的鋰電池,三元鋰電池有著明顯的優點。一是政策要求到2020年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超過300瓦時/公斤,系統比能量力爭達到260瓦時/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時以下,該技術路線較有潛力達到;二是政策激勵和補貼引導,積分制對電耗和續航里程不同的車型采用不同積分。純電乘用車隨續航里程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能量密度成為補貼數額的重要考量依據。
0有用
0踩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