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樁行業分析:規模反成枷鎖,充電樁行業暗藏“恒大式”風險
政策驅動下的充電基礎設施市場,正邁入關鍵的轉型階段,其發展核心正從初期的“規模優勢”向深度的“價值重構”躍遷。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服務能力“三年倍增”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建設快充為主、慢充為輔、大功率充電為有益補充的城市公共充電網絡,實現城市各類停車場景全面覆蓋。開展交流充電設施、服役 8 年以上老舊設施、800 伏以下電壓平臺充電設施的更新改造。
這一頂層設計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充電樁行業正從早期的“鋪量占位”轉向“質量提升”。這意味著市場占有率高的優勢,可能反噬充電樁品牌,成為其發展的負擔。
據報道,我國公共充電設施平均功率僅為45.5千瓦,90%以上的充電站采用800伏以下電壓平臺,伴隨固態電池逐步裝車應用,充電速度無法匹配固態電池車輛大功率超充需求。之前市場占有率高的頭部充電樁企業,過去的低功率樁可能成為未來的枷鎖,巨大的市場份額使其如“船大難掉頭”,在政策及市場要求下優勢反而成了劣勢,需全部拆除或改造。因為早期建設的充電站多是為續航300-500公里的電動車規劃,而固態電池裝車后,續航將躍升至1000-3000公里,試想一下,您開著一臺擁有前沿固態電池技術的車,卻不得不在一個低功率充電樁前苦苦等待數小時——這種時間的煎熬與技術的先進性形成了尖銳反差,無疑是每位車主都無法忍受的體驗。
類似當年手機行業從功能機到智能機時代技術變革,九十年代,聯想手機、夏新手機、波導手機、康佳手機、中興等低價搶占國內市場,而2005年深圳華強北山寨機更低價野蠻搶占市場,2007年智能機時代來臨,技術驅動(智能手機普及、4G/5G)和市場競爭的洗牌形成如今格局。
最近幾年充電樁行業爆發,也是一樣,各路人馬爭相殺入,難免魚龍混雜。過去很多做鈑金、變壓器、電力設備、開關、電源、線纜廠商們殺入充電樁領域,低價競爭不斷挑戰行業品質底線,大量“僵尸樁”、“故障樁”、“充電平臺廣告泛濫”等現象造成大量充電用戶各種投訴。此時出臺政策的引導方向目標很明確,大功率、車網互動,明確成為技術核心。加上充電樁設備強制認證,目的很明確逐步淘汰低端設備廠商。
畢竟充電站是靠運營賺錢的,功率跟不上,充電速度慢就沒生意,再加上故障率、充電體驗影響電站投資回本及收益。
那么對于電站投資人而言,要選擇什么樣的充電樁廠家?選擇充電樁廠家該參考什么標準呢?這次政策為電站投資人選擇合作廠家做了明確指引,不能再按照市場占有率來選擇了。
當下,市場占有率高的充電樁頭部運營商正陷入一種“船大難掉頭”的困境:其龐大的市場份額背后,是同樣龐大的舊樁存量。當固態電池車型對大功率充電提出剛性需求,政策又驅動設備更新時,這筆高昂的追加投資對盈利本就薄弱的運營商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這種“轉型即負債”的壓力,若處置不當,恐將催生行業內的“恒大式”風險,值得市場高度警覺。
對于充電站投資者而言,在政策轉向的關鍵時期,選擇技術路線正確、研發實力雄厚的充電設備廠家至關重要。
建議選擇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評定),該資質由工信部通過"技術創新能力、研發實力、質量效益指標"三維度綜合評價,代表企業在充電細分領域的領軍地位。
建議選擇在大功率超充技術有優勢的,股東背景可靠的,股東含科研院所、科研專家為主的。充電樁技術方面有優勢排名靠前的,選擇持有液冷超充、大功率單槍兆瓦級充電、充電堆功率智能分配技術發明專利做支撐的充電樁企業。這些技術直接關聯充電樁的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
建議選擇掌握車網互動(V2G)核心技術的企業,持有V2G充電樁發明專利,持有車網互動技術發明專利的企業,電站可以參與電網調峰,電站運營商可獲取補貼及調度收益,比普通電站多賺錢。
未來,中國充電樁行業將從“單點布局”走向“網絡生態”,從“電力搬運”升級為“能源路由”。此外,還要考慮企業是否具備微電網、虛擬電廠、零碳園區等綜合能源管理能力且擁有發明專利,畢竟充電站未來是要接入虛擬電廠等能源項目的。
最終,這場行業洗牌將勾勒出一幅全新的競爭版圖:以先進技術“輕裝上陣”的企業將占據主導,而背負龐大“僵尸樁”資產、尾大不掉的舊日巨頭,則可能黯然離場。技術,將成為決定命運的唯一分水嶺。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