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決定高度 態度決定生死
【太平洋汽車網 行情頻道】最近,兩起新能源汽車召回事件頗受關注,引人深思。先是特斯拉在中國召回問題車輛,卻對美國監管機構隱瞞真相,甩鍋中國用戶,招致新華社罕見的點名批評;然后是理想汽車混淆視聽,把召回說成升級,引起輿論普遍質疑,最后被迫道歉。
大家知道,召回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有效制度,也是懸在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殊不知,這把劍既能"刺穿企業的奶酪",也能為它披荊斬棘,就看你怎么用了。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體系日趨完善、企業競爭力大幅增強。2015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保有量連續五年居世界首位,保有量占全球50%以上。其中,以蔚來、威馬、小鵬、理想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在加速智能化、網聯化與電動化、引領行業發展方面發揮了帶頭作用。
作為新生事物,智能電動汽車在發展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問題,如蔚來、威馬先后因為車輛冒煙起火事件發起主動召回,小鵬也曾因產品迭代引發車主不滿和維權。對于這些"成長的煩惱",車企應該如何應對呢?
應對召回大考 車企答卷迥異
前不久,理想汽車宣布將為2020年6月1日及之前生產的理想ONE車輛升級前懸架下擺臂,以降低車輛碰撞時前懸架下擺臂球頭脫落的概率。這個所謂的升級,其實就是一次召回,理想汽車是在偷換概念,掩人耳目。面對公眾的質疑和批評,理想汽車只得公開道歉,并表示將嚴格按照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要求進行召回。既然如此,何必當初?
如果說理想汽車懸崖勒馬、知錯就改還有情可原的話,行業領頭羊特斯拉的甩鍋行為就不可原諒了。車都已經在中國召回了,特斯拉卻不認賬,在給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信中否認其車輛懸架存在隱患,號稱并非質量問題,而是部分中國車主濫用所致,迫于監管部門壓力才召回。
不反省和解決自身質量問題,反而嫁禍于用戶和政府,特斯拉這種無理和傲慢是對消費者極大的不尊重,也是對企業良知的無情踐踏。對此,新華社一針見血地指出:企業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首先要學會遵守當地法規,保護好車主的正當權益。否則,狂飆的股價也難以成為支撐起質量問題的千斤頂。
同樣是召回,有的企業避重就輕,甚至推卸責任,比如前面提高的特斯拉和理想;也有的企業勇于擔當,負責任地解決問題,比如威馬汽車。針對其車輛底部冒煙起火事件,從第一起案例發生到發現原因,再到主動召回,威馬僅用了23天。據了解,截至目前,威馬已完成了1282臺車的回店邀約,為其中1112臺車更換了電池包,并已向1085位用戶進行了交付。
同時,威馬還公布了后續改進計劃,包括更為嚴苛的供應商飛行審核制度及常態化駐廠、籌建國際領先的電池系統高精度工業電子斷層掃描實驗室、強化長期產品安全性與耐久性道路測試,以及加速新能源汽車大數據監控平臺建設等一系列措施。
威馬的積極態度和實際行動獲得了回報。從其10月終端交付數據來看,銷售不僅未受到召回事件的影響,同比、環比增長超過四成,再創年內新高。由此可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心胸是寬廣的。
企業必須自律 成長呼喚寬容
與傳統燃油車一樣,新能源汽車也會經歷不斷出錯和糾錯的過程,只是作為國家大力提倡的新生事物,社會審視它的目光更苛刻一些。說起電動車故障,人們馬上想到自燃。其實,電動車的起火概率還不到燃油車的三分之一。對待消費者的"偏見",企業決不能"傲慢",必須放下身段、端正態度,切實為用戶解決問題。
當然,召回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企業還要從源頭抓起,提高產品質量,減少故障發生。當然,這不是主機廠單方面的事,需要整個產業鏈協同起來,在技術更新、產品換代,尤其是質量把控上攜手努力,抓好每一個環節、做好每一個零件,這樣才能讓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讓用戶放心、舒心。
另一方面,社會輿論也應該給新興企業多一些耐心與寬容,尤其是資本市場與監管機構,需理性看待其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予以糾錯與修正的機會。對新生事物來說,寬松的成長環境更利于其發展壯大。畢竟與百年積累、家大業大的傳統豪門相比,新創車企那點家底還經不起大風大浪,需要關心與呵護。
雖然還在經歷"成長的煩惱",但威馬等頭部造車新勢力堅持以用戶為中心,以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快速解決產品問題,這是很多傳統大企業都做不到的,為行業起到了表率作用,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勵。同時,我們也呼吁社會輿論、資本市場與監管機構給予更多的寬容和扶持,讓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希望之星們走得更快,也更穩。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