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成兩會熱議助力智慧交通駛入現實
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數字戰疫”成長為中國抗擊疫情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線問診、企業云會議、公共交通無接觸乘車碼、智慧校園云課堂……這些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字應用,保證了疫情期間的正常生活秩序。疫情大考之下, “新基建”的作用正在開始顯現。而智慧交通的建設作為AI、云計算、5G等技術的融合交匯點,成為發展“新基建”的先鋒陣地。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在提案中指出,“汽車在智慧城市‘新基建’中具有越來越多的新功能。原因在于,汽車將以智能化和網聯化為重點建設方向,全面進入智慧交通終端平臺階段,成為連接人與交通以及其他城市設施的新型智能終端,為全面服務智慧城市奠定基礎。” 徐和誼認為,有必要融合汽車、人工智能與城市發展,把汽車產業打造成現代智慧城市的新型基礎設施,成為智能城市的AI細胞。
智能網聯汽車、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智慧交通云大腦……這些新興的未來出行新風口,在新基建的助推下,或將分步驟實現,顯著增強城市路網與車輛的協同效率和安全性。
政府需要聯合高科技企業、汽車企業共同建設城市大腦。百度、騰訊、阿里、華為等眾多產業巨頭卡位布局車路協同、V2X、自動駕駛,通信商、車企、互聯網公司、道路管理方、地方政府等陸續參與到建設中,構建了產業鏈協同創新的車路協同新生態。
一方面,對于車輛來說,通過V2X,實現數據實時共享,使車輛實時獲取視距感知盲區外的全局交通網絡信息,并與云端協同進行駕駛行為決策,極大地提高了駕駛的安全性,也能夠為駕車出行的用戶進行實時交通信息提示。另一方面,對于交通部門來說,通過打通人、車、路、網的數字閉環,能夠云端共享人流、車流、交通流,助力政府實現高效的交通出行信息管理。
在車載智能領域,可以將車端、路側集成的實時道路交通信息數據及服務,廣泛觸達到車聯網和手機應用的終端用戶。例如在視距范圍外的前方道路出現臨時擁堵,可以在車機或手機應用上實時推送,幫助用戶靈活調整路線。騰訊等互聯網企業,能夠借助其龐大用戶平臺,幫助行業有效觸達廣泛C端用戶,解決終端設備普及率低、缺乏主流觸達用戶的軟件等問題。在路側智能領域,運營商、交通部門、路側管理方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構建車路協同平臺,讓道路也成為智能交通網絡的一環,實現數據的實時傳輸和交互,讓智能的車跑在聰明的路上,進一步提升交通調度效率和駕駛安全性。在其中,除了傳統參與方之外,互聯網公司也扮演了愈發重要的角色。例如,騰訊已與交通部公路院、城市軌道交通綠色與安全建造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英特爾、諾基亞、中國聯通、東軟等企業達成合作,發布5G車路協同開源平臺,聚焦基于邊緣計算的車路協同。而在云端智能領域,通過互聯網科技公司的云控數據平臺,支持車路協同相關的數據挖掘、智能決策、模型訓練、智能調度等。
在公共交通領域,移動支付、小程序等互聯網工具和平臺,利用其廣泛的用戶觸達和活躍度,也能夠在數字政務、數字化管理方面發揮巨大效用。例如,微信、支付寶推出的“健康碼”,通過數字化的小程序工具,幫助政府高效管控疫情。具體到公共出行領域,騰訊推出“乘車登記碼”數字防疫方案,公眾乘坐交通工具時,通過掃描微信“乘車登記碼”小程序碼,用“無接觸”的方式記錄乘客體溫、車輛信息、乘車出行路線等,能有效降低手工登記的接觸風險。當出現疫情時,衛健部門可根據乘客的登記信息,第一時間通過短信或微信通知同乘乘客,實現乘客信息可查可追溯。騰訊乘車碼還在深圳地鐵推出的“地鐵車廂擁擠度查詢”功能,在疫情防控返崗復工的特殊時期,為深圳市民安全出行提供參考。
類似“乘車碼”這樣的擁有廣大用戶群體的交通出行小程序,能夠助力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減負減壓”,通過交通大數據優化城市公共交通線路,提升公共資源利用效率,打造更加通暢有序的城市交通流。
對于互聯網企業、汽車企業以及新基建建設之間如何協同共贏,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此次兩會建言中表示:新基建與產業互聯網是不可分割的系統。如果我們把新基建、數據要素和產業互聯網的三者關系比作“路—油—車”,那么產業互聯網與新基建的緊密結合,就如同未來智慧交通所必需的“車路協同”。
這一美好藍圖的實現,一要靠融合創新,傳統企業與數字產業各自發揮自身優勢,創造屬于新基建時代的“新物種”。二要靠開放協同,打破產業鏈“信息孤島”,打通從生產制造到消費服務全鏈條的數字化連接,這就需要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互通互助,從單一觸點的合作升級到生態的協同開放,將更多“活水”引入產業互聯網、新基建的“大江大河”中來。
新基建、產業互聯網正在利用數據洪流,將互聯網大數據與傳統基建結合,賦予未來出行更多可能,為大眾提供安全、智能、便捷的生活服務。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