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23日至6月18日,李先生與修理廠交涉了近兩個月。但修理廠拒不承認自己提供了假配件。為了拿到有力證據,李先生北上長春,經一汽有關質檢部門驗證,油門踏板確系偽劣產品。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李先生分別向北京市朝陽區消費者協會和朝陽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投訴,朝陽消協和朝陽質監局均調查認定李先生的取證合法有效。
直到李先生聘請律師、決意要與修理廠對簿公堂的情況下,修理廠才承認自己為李先生安裝的是假冒配件,并賠償了李先生的誤工費、交通補助費等各項損失。
去年8月,丁女士的賽歐的空調不制冷了,丁女士將車開到附近的一個汽車修理廠。幾個維修工一番鼓搗,忙活了約20多分鐘。一個維修工說:修好了。換了一個繼電器,你原來的那個繼電器已經壞了,無法讓壓縮機正常工作,我們給你換了一個原裝進口的,你就盡管開吧,保管以后不再出問題。當丁女士問這次修理需多少錢時,維修工說,這個進口的繼電器要85元,工時費我們算你65元,一共收你150元。
幾天后,丁女士發現自己愛車的空調又不制冷了。這次她將車開進了賽歐的特約服務站。工人檢查后說,上次換的所謂進口繼電器其實是一個舊繼電器,上面銹跡斑斑,純屬偽劣產品。
據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投訴部負責人介紹,配件市場混亂是導致汽修市場收費混亂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進口車的配件為例,不同的汽修廠提供的配件五花八門,有的說是原裝廠裝車時提供的配件;有的則說是這個汽車品牌授權在專業廠家生產的產品;還有的是在生產國未經授權的產品。此外,還存在合資產品以及無證無照的小作坊的產品。這些從不同渠道來的產品,從外觀來看相差無幾,但質量卻相差極大,因而其價格也有天壤之別,普通消費者很難看出其中奧秘。
收費沒準譜
收費價格混亂是消費者投訴較為集中的問題。不少消費者在投訴中說,一些修理廠在要價時往往獅子大開口。
王先生的車點火出現問題,他將車開到立水橋附近的一家修理廠修理。修車工人說是火花塞積碳過多,需要清洗火花塞并且更換空氣濾清器。王先生看到,一個工人只是將火花塞卸下后,用洗滌液沖了一下,然后安上就說修好了,收費180元。王某對其價格提出質疑,該工人就說,那就收你100元吧。在王某的交涉下,最后修理廠只收了60元錢。王某心中十分不解,這修理廠的收費到底有譜沒譜?
人員素質差
有業內人士曾這樣比喻,如果修理廠是醫院,那么現在最缺的是醫生。汽修行業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較低一直是制約汽車維修行業發展的絆腳石。據悉,70%至80%的維修工都是初中畢業文化程度。正是由于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偏低,使得汽車維修業的服務意識普遍不高。
范小姐在京西某汽車專賣店買了一輛經濟性家用轎車,剛跑了兩個月,就發現齒輪漏油,于是到專賣店指定的維修點修理。
維修站的一名小伙子一番檢查后說,這是變速箱傳感器中的膠墊密封不好造成的齒輪油外漏。小伙子將車中的傳感器卸下來,打了一些密封膠后,重新安裝上,說這樣就沒有問題了。第二天,范小姐吃驚地發現,自己的車還在漏油。氣憤異常的范小姐當即來到維修站。在范小姐的一再要求下,該維修站的站長稱找一個技術較為全面的維修工小李來修車。但這位維修工卻態度冷漠,范小姐想弄明白其中的一些問題,但對范小姐的問話,小伙子充耳不聞,而且滿手沾滿油污就鉆進駕駛室發動汽車,心中本已十分不滿的范小姐為此與維修工發生口角,誰知該維修工竟甩手而去,致使本應半天就能修完的車竟耗了范小姐一整天。
范小姐說,該維修站的維修工都是20歲出頭的小伙子,技術經驗有沒有不知道,冷漠的服務態度卻是實實在在的。
[上一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