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自述:自家的發家史
3月22日,“走進新吉利”的媒體見面會開至中途,一記者突然對李書福發難:攤子越鋪越大,如何實現融資?類似的質疑,李書福遇到不止一次。在前年的房地產高峰期,即傳出李書福四處拿地的消息,最近更有吉利資金鏈緊張的飯桌式傳播。
但是這一次,李書福被激怒了。這位向來以情緒不穩定、語出驚人聞名的民營企業家頓時面紅耳赤,突然告誡在座媒體:“你們不是法院、公安局,沒有調查我的權力。”
而了解到提問媒體并無惡意時,不出半小時,李書福又一次公開向在座媒體道歉,表示收回剛說過的話,并開始談起自己的發家史。他自我解嘲說:“今天要真正實事求是。”
這可能是李書福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完全描繪了其資本積累的歷史。總結自己創業歷史,思路敏捷的李書福馬上給出了16個字:“悲情萬種、困難重重、希望在人、成功在天。”
起家“不差錢”
“我們銀行貸款達到30多個億,然后資本市場上拿來了20多個億,加起來就是六七十個億,再加上我們對配套商的欠款,100多個億的負債就形成了。你問我錢哪里來,錢就是這么來的。”被追問為何總是“不差錢”,李書福透露了家底。
事實上,從創業伊始李書福就給外界一種“不差錢”的感覺,雖然外界普遍認為臺州商人資本運作手段了得,但他自己評價,“雖然我們有大戰略、大方向,但具體還是靠大運氣的配合。”
憑建材和摩托車生產,到了1997年,李書福就積累了幾個億的原始資金。于是,他異想天開,跑到浙江省機械廳要求做汽車。這一要求當即遭到拒絕。對于民企造車說“不”,成為李書福跑汽車項目以來,政府的普遍態度。
“但是我很喜歡汽車,我研究汽車行不行?”
“你研究可以,我們不管,這是你自己的事情。”這是李書福得到的回復。
由于口徑松動,李書福開始籌備汽車企業。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基本壟斷汽車制造,這反而讓價格低、質量次的民企造車有了生存空間。同時,前期投入也可以少一點。
拿到浙江省的批文后,李書福顯示了其“忽悠”的能力,他向臺州市政府表示要在臨海拿地,但不是以汽車項目的名義,而是“假托”摩托車擴產。這一“摩托車項目”得到了800畝土地,當時土地價格為5萬元/畝。
“這個項目,幾乎把我所有的資金都折騰進去了。”李書福表示,然而困難未曾就此結束,由于缺專業工人,他掛靠在當地廣播電視大學旗下,開班招收汽車專業學生;由于要安置工人,他蓋了宿舍樓。前一個動作由于違反政策,被罰款20萬元;后一項,更是觸動工業用地變住宅用地的紅線,被勒令停止。
于是,在吉利臨海基地,看到的是蓋了一半的宿舍樓、教學樓和蓋了一半的廠房。等待汽車準生證的過程極為漫長。1998年8月8日,當第一輛吉利豪情車下線時,這輛車尚未列入國家規定的生產目錄。
臺州的成本優勢
李書福再次撞大運。不久,他從四川德陽一所監獄汽車工廠拿到了一個車型目錄,車型生產基地從德陽搬到了臺州臨海。售價只有7萬多元的吉利豪情車甫一問世,就為李書福暫時緩解了資金緊張的問題。
2001年~2002年,在寧波北侖,通過收購日本人的破產鋼結構企業,李書福拿到了不到1000畝土地,這里后來誕生了吉利的第二款車型——美日。
第二款車型問世,吉利只做到收支平衡,此時的李書福還處在不斷撞運氣、撿“便宜”的階段。同時,他道出“不差錢”的另一個因素——成本低。作為中國模具之鄉的臺州,在那里模具的價格只有歐洲、日本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