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得沸沸揚揚的“中國汽車要不要自主品牌”的“何龍之爭”稍稍平息后,中國汽車自主創新的冬雷已經響起。剛剛正式公布的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了汽車產業自主創新方針——“要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業內普遍認為,隨著國家政策對汽車產業自主創新的導向日益明確,目前只占據26%市場分額的自主品牌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但是,記者近日分別采訪了汽車行業、專業院校以及媒體的部分代表,大家紛紛流露出對政府實際政策措施和具體落實行動的渴盼——冬雷已然響起,何日播撒春雨?
重點支柱產業急需自主創新
隨著最近幾年汽車工業的長足發展,汽車工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日益攀升,我國汽車工業正從以前的簡單工業,逐漸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據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副司長陳斌透露,目前,我國汽車行業已有生產企業5800多家,總資產已超過萬億元。2004年國內汽車產量達到507萬輛,汽車工業總產值已達11000多億元,工業增加值2700多億元,占全國GDP的比重已從‘九五’末期的不到1%,上升到接近2%。”
據陳斌透露,到2010年也就是汽車“十一五”規劃末期,我國汽車工業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將進一步提高到2.5%。
國家發改委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汽車市場的消費主體,已經由集團采購、公款購車為主轉向私人購置,私車保有量的比例已從“九五”末不到40%提高到近60%。陳斌認為,“十一五”期間,我國國民經濟仍將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汽車市場也正處于消費的成長期,因此汽車市場需求量和保有量仍將會持續增長。”
據陳斌預測,到2010年,我國汽車市場需求量將為800萬—900萬輛,汽車產量在1000萬輛左右,汽車保有量達到5500萬輛左右,汽車化水平達到40輛/千人。屆時,我國汽車工業將基本形成產業發展、資源配置、市場開拓的主導能力;基本形成汽車產品自主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節能、節材、環保、安全及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應用也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能更深程度地參與國際競爭,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日前舉行的一次汽車峰會上,商務部有關人士透露了“十一五”汽車市場四大目標1.汽車保有量比目前翻一番,達到5500萬輛左右。2.汽車需求繼續高速增長,預計到2010年,國內汽車市場需求量達到800萬至900萬輛,其中轎車占53%。3.汽車化水平達到40輛/千人。4.鼓勵私人購車,汽車消費市場實現從公款消費向私人消費的轉變。
但是,對我國汽車產業而言,目前主要的一個“軟肋”,就是汽車核心技術的缺失以及自主品牌的競爭力過于弱小,以奇瑞、吉利、夏利、中華、長安等為代表的本土廠家和產品,雖然在市場上有了不小的進步,但在技術積累以及品牌影響力方面,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商務部提交的一份報告認為,目前中國汽車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只相當日本、美國、德國的四成到五成,只相當韓國的約百分之六十二。專家們因此判定,中國汽車產業既不是以前所說的那么成績顯赫,也不像一些媒體所說的那樣一塌糊涂。由此可見,中國汽車業要真正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家重點支柱產業,必須提高綜合競爭能力,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創造自主品牌。
汽車自主創新要警惕和避免同質化
談到汽車自主創新,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滕伯樂的興奮和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滕老說,從年初的“兩會”到當前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央的精神已經提得相當緊迫了,這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自主創新同時也涉及到培養民族精神和積累民族財富。中國汽車工業發展50多年了,從計劃經濟的簡單模仿,到市場經濟的合資引進,中國汽車工業在逐步積蓄和培養自己的實際力量,現在開始重視自主創新已經是比較晚了。汽車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市場需求到了一定程度,沒有自己的東西不行,必須開發和生產出符合我們國情的,符合消費層次的產品來。目前,我們已經在中低檔轎車領域實現了自己創新、自己設計制造,在中高檔領域則選擇跟國外汽車行業合作,在技術隊伍和手段上已經進行了自主創新。
滕老預言,經過3-5年的努力,到2008年-2010時,我們會有一定數量、一定水平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轎車在國內生產,還有可能實現批量出口。
要實現這個目標,汽車的自主創新必須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科技創新,二是人才創新,三是機制創新。這三個方面的創新是相輔相成的,而其中的關鍵是要理性化,差異化,避免創新上的“同質化”。
滕老告訴記者,現在中國的汽車產量已經超過500萬輛,雷同的產品太多。由于國家對汽車企業產品的生產沒有太多的限制,從開始的集中在經濟型轎車領域,現在又相繼往中高檔方向發展,體現不出差異化。由于市場競爭急劇,就在價格上打仗,停留在簡單的競爭層面上,這樣就不利于自主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汽車企業應考慮把很細膩的,體現人性化的產品內涵挖掘出來,然后在規模和檔次上慎重考慮,這樣才能實現良性的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屬政府行為企業是參與者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民族汽車工業發展道路研討會上,有專家認為,中國汽車工業完全可以低成本實現自主創新。專家認為,有三個理由支撐這一判斷:首先,自主研發的企業通過獨立研發或者與國內外設計公司合作研發,可以省去大量技術轉讓費用、產品提成費、大量的外方人力投入費用。雖然本土企業與外方合作開發車型要向對方支付相應的合作費用,但這筆費用比合資框架下所需要交納的費用相比,要節省很多。其次,由于本土企業自主掌握了車型開發的知識產權和技術能力,因此模具、生產設備、零部件的采購都毫無疑問地控制在中方手里。而本土企業能夠根據中國的技術體系和價值網絡來設計自身的系統,從而在采購上獲得很高的性價比。第三,自主研發企業在設計上具有先天的成本優勢。就具體某項產品而言,汽車業內有這么一句話:“成本的90%是由設計決定的”。即產品設計決定了產品制造成本的絕大部分。本土自主研發企業所設計開發的車型,都是以本土消費者為目標,從本土市場特征出發,并根據企業可發展的配套體系作為設計的;而合資企業從國外引進的車型,雖然在零部件國產化中可以部分地借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但是絕不可能根據中國的市場需求和工業基礎修改或創新他們的產品系統設計。這使得本土自主研發的企業在同檔車型上也具有價格優勢。
然而,《中國汽車界》雜志執行主編徐騁志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說,汽車自主創新不能是一種簡單的企業行為,而應該上升到國家、政府行為。政府要在政策的力度和操作性、指導性方面制定具體措施,形成一種體系。這種體系包括:從學術領域上,要建立專門研究機構和人才隊伍;從生產領域要建立核心技術、零部件和模具開發平臺。而且這些都必須跟得上全球產業發展的趨勢。像目前,我國汽車自主研發的水平滯后,如果只依靠某些企業的個別行為去實現自主創新,就是再研究100年,也趕不上世界其他的汽車企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汽車工程系副主任徐向陽教授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汽車自主創新要實現核心零部件技術的突破,要建立設計開發平臺,重點是改善實驗設備和條件。這些都必須由國家和政府投入,或者由政府牽頭,實行市場化運作。在汽車自主創新方面不能光說,要拿出具體措施。要在研發資金、政府采購、稅收減免方面有所作為。他說,特別是在稅收等方面,現在,國家對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政策還不如對合資企業的政策好。
那么,國家會在什么時候出臺具體政策切實支持汽車自主創新呢?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滕伯樂說,目前,政府相關部門正在研究這個問題,在建立技術研究基金和貸款,稅收上創造一定的寬松環境,列入到國家和政府采購項目等方面,政策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后具體化。
看來,汽車行業相關部門,特別是力挺自主創新的汽車企業都在翹首盼望著政策的春雨能早日播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