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緣何姍姍來遲?
當然,不乏激情的比亞迪必須交給市場一份理性的答卷。被看做比亞迪新的利潤增長點的新車F3在今年4月下線之后,雖然曾經在上海車展和長春車展展出,其上市時間卻一再推遲,F3的姍姍來遲也引起了不少猜測。
F3是比亞迪的第一款新車,肩負著開拓市場和塑造品牌的雙重重任。來得越遲,門檻越高,這是比亞迪必須面對的現實。王傳福并不避諱這一點:“作為稍晚進入中國汽車市場的企業,比亞迪也背負消費者對國內汽車的‘小毛病多’等的負面印象。這些決定了比亞迪要想在汽車行業里生存發展,產品必須要精,要把服務做到國際水平。”
王傳福表示,F3已經達到了商品化狀態,產品不存在問題,上市時間不確定是“在尋找最佳上市時間,以謀求利益的最大化”。他表示,比亞迪具備了從整車到零部件全方位的檢驗測試能力,并投入巨資建成了整車碰撞試驗線、EMC檢測試驗室、道路模擬試驗室、環境仿真高低溫沖擊試驗室等,營銷服務網絡也已建成,產品品質具有可靠保證。
比亞迪似乎有點時運不濟:趕在井噴之時進入汽車行業,但還未來得及收獲成功就遭遇了市場寒流,比亞迪作為后來者不得不承受著雙重壓力:一方面是銷售的大幅度下滑,另一方面又必須進行西安新生產基地、上海研發中心、汽車檢測中心等硬件設施的密集投資,因此,壯志滿懷的比亞迪還必須忍受起步階段的虧損之痛。王傳福對此并不悲觀:“中國汽車產業的黃金時期遠遠沒有到來。目前中國汽車的門檻這么高,競爭的對手這么少,這就是機會。”
IT與汽車誰是主業?
從IT業進入汽車行業兩年之后,比亞迪一直延續著“以IT煨汽車”的業務結構。雖然,王傳福稱“80%的辦公時間用于處理汽車工作”,但這位以IT起家的民營企業家并不想有所偏廢。
他表示,比亞迪在IT領域的運營方面已經非常成熟,但現階段汽車產業處于發展期,因此對汽車產業的關注度相比較IT產業更高。“汽車是比亞迪戰略性投資的重點,但這個業務需要精心打造,收入的增加也會是緩慢的,我們預期在2007年之后占整體收入的比重才會有顯著上升。未來比亞迪將由IT和汽車兩個產業構成,兩翼齊飛,相互貫通,這也是我們和國內汽車企業的差別。”王傳福這樣闡述比亞迪的遠景。
在產品方面,比亞迪認為,中國人最容易接受的產品價格是10萬以下,其中4萬元以下是一個區間,這一區間由福萊爾主打;4萬—7萬元的區間明年將推出一款新車,F3則在7萬—10萬元區間。此外,比亞迪也會考慮做一些高端的產品,但不會去做幾十萬、上百萬的產品。至于企業目標,則是“十年內做到本土品牌最大”。
重新選擇一次還會做汽車業嗎?王傳福沒有絲毫的猶豫:“如果再次選擇我還會選擇汽車,沒有任何疑問。我們的思路很清晰,就是效法日本、韓國汽車產業的成功之道和市場經驗,大量吸收非專利技術,消化吸收國際流行設計元素,迅速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我們不會盲目地跟人走,我們要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