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多余資本尋求出路
在這種情況下,年年提價市場年年接受也就不足為奇了。2002年五糧液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人民幣,實現利稅30億元,而這次提價30%,一年8000噸的產量至少可多收入十幾億元。
高處不勝寒的危機意識逼迫沒有對手的五糧液自我挑戰,王國春認為,企業只有做強并且做大了,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五糧液品牌已經做強,規模在中國白酒業中已是最大,但跳出白酒圈,不用說在全國,就是在四川,五糧液也不是最大的,要想擴大規模,在白酒業普遍萎縮、增長空間不大的情況下,選擇產值高、規模大的汽車業,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這也是為多余的資本尋求出路的必然選擇。
■視點
還有誰要造汽車?
中國汽車業中“第三股勢力”正在迅速壯大。在準備大舉進入的長長名單上,有家電巨頭春蘭,還有手機巨頭波導,美的、新飛和奧克斯的造車計劃也已啟動。現在酒業巨頭五糧液也在躍躍欲試。
實際上,許多中國企業的造車沖動從未停止。自從1999年吉利汽車開民營企業制造整車之先河以來,國內企業可謂前赴后繼。
據著名券商銀河證券最新統計報告透露,自去年以來,國內汽車企業中外資主導型并購案例涉及的資本量約為314億元人民幣,內資調整型重組涉及資本115億元,而同時,民營企業也為國內汽車制造業帶來了117億元資金。
不過,有業內人士開始表示擔憂。企業投入上百億元增量資金大舉進軍汽車制造業,短時間內恐怕難于消化。
正好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被擠下深淵的肯定不會是少數。風險從來和機會相伴而生,從這個角度來說,民企們還須謹慎。(北京青年報)
[上一頁]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