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汽車總裁內田誠:保持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
【太平洋汽車 行業頻道】隨著中國汽車市場新能源進度的不斷加快以及中國品牌的快速崛起,各大外國車企都加大了對新能源的投入,其中日產汽車便是當中的一員,那么他們將會帶來那些新產品以及舉措以保持市場競爭力呢?我們在北京車展現場對日產汽車的高層進行了訪談,他們對此做出了一系列的解答!以下是訪談實錄:
受訪人:
日產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內田誠(Makoto Uchida)
日產汽車公司全球高級副總裁,日產中國管理委員會主席 山崎莊平(Shohei Yamazaki)
日產汽車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企劃官 艾思諾(Ivan Espinosa)
日產汽車首席財務官 馬智欣(Stephen Ma)
日產汽車公司企業副總裁,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總經理 關口勛(Satoshi Sekiguchi)
日產汽車公司中國戰略及專項任務副總裁,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 松山昌史(Masashi Matsuyama)
一、開場致辭
內田誠(Makoto Uchida):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大家今天來到日產汽車的媒體溝通會。
首先,我非常高興能夠回到中國,因為中國對我來說非常特殊。我也很高興和大家分享今天我們的5款新概念車型,我希望大家會對這些車型有信心。首先我想說的是,這些車型的設計和開發都在中國。今天,我們也非常開心跟大家說明日產在中國的戰略。非常期待大家的提問和交流,謝謝大家今天的蒞臨!
二、媒體Q&A
問題01:我們看到日產每次發布概念車和技術時都令人振奮,而大家都能感受中國市場電驅化的節奏和步伐是明顯領先于全球的,日產在中國市場落地的電驅化產品都比較緩慢,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內田誠:非常感謝您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非常迅速。如果大家追溯到2023年7月我們的全球發布就會明白,我們正在中國采取新的策略。基于我們和東風開展的長期合作——具有20年歷史的東風日產公司,我們建立了東風日產技術中心,具備足夠的能力,不僅能夠助力燃油車型的研發,還能夠研究插電式混動和純電動汽車。當然對于中國市場來說,我們也要優先關注速度,以及為中國市場而進行的定制化設計。因此我們的策略更為清晰,堅持“在中國,為中國”,大家將會見證這些變化。今天我們展示的5款新能源概念車型,正是這一戰略的實踐之一。未來三年,大家將會看到我們推出的系列車型。第一款將在一年內推出,當然我們需要確保這些車型會被中國消費者的關注和接受。因此有很多智能化特點,不只來自日產全球的優勢,也包括本土的強項。下午大家將會見證我們和國內領先的AI領域公司之一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通過進一步的合作,使這些技術更好地整合到日產的產品中從而為我們稱之為”NI“的中國用戶帶來令人興奮的智能系統和基于AI人工智能的服務。
所以我們的策略就是確保我們的優勢得以保持以及變革的程度,從去年7月我們就確定了這一策略,這將保證以更快的速度將更智能和可負擔的新能源產品提供給用戶。
問題02:關于電動車的問題,因為中國現在的電動車競爭非常激烈,日產也提出了很快速的電驅車的發展計劃,中國現在很多品牌都在打價格戰,對成本的控制要求非常嚴格,我想問一下,日產將通過怎么樣的產業策略來應對中國汽車對于成本的控制和競爭?謝謝。
內田誠:確實自去年開始至今出現了激烈的價格競爭,今年很可能會繼續。
我們需要持續為我們的客戶帶來價值,所以我們自己需要在所有的客戶觸點提供日產的標準。但同時,我們需要具有競爭力,所以我們要采取更深化的本土化策略,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所有的車型和零部件都在中國本地生產,幫助我們更好迎接競爭。我們可以看到在北京車展,有些很大的車型的價格很具有吸引力。這也是我們后續的發力方向,從而使我們在市場中獲得增長。我的同事是否可以更詳細介紹,我們是如何在市場當中應對強勁的競爭呢?
山崎莊平(Shohei YAMAZAKI):非常感謝您的問題。正如剛才所回答的,中國市場的價格競爭確實非常激烈,我們也需要加入到這一競爭當中。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今天給大家展示的4款新能源概念車都是在基于本土速度和本地成本研發的。這就是我們的理念,也是在去年11月東風汽車有限公司20周年之際發布的新戰略——“啟DNA+”。我們將在“中國標準、中國速度、中國成本”領域建立優勢,將卓越的本地優勢帶給本地用戶。通過這些舉措將幫助我們在激烈的價格競爭中保持競爭力。
問題03:因為前段時間德國車企也有高管來訪華,想問一下,本次日產高管訪華,主要是想看看中國市場的哪些方面?
內田誠(Makoto Uchida):非常感謝您提的問題。本次來到中國的團隊包括了幾乎全部執行委員會成員。如果大家回顧我們發布的“The Arc日產電弧計劃”,就會發現目前管理公司的就是這些高管。為什么高管成員都在這里呢,原因就是我們想要感受和接觸中國速度。
我們這次看到了很多車型,現在的中國發展速度確實非常快。5年前我就在中國,但即使是5年前,我們甚至也無法預測形勢會這樣發展,但是如果看看現在的車型,這是很顯然的。所以,我們希望團隊能夠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這就是為什么代表團來到中國。我們要看到這些車型。現在我們要制訂策略,怎樣使我們在中國市場更加強大。如何可以讓我們的車型更加及時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如果我們不能夠滿足這兩方面的目標,我認為將很難保持在中國的節奏,這是非常寶貴的信息。作為對我們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了解了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問題04:剛才您也談到中國汽車的智能化、電動化發展迅速,本土品牌也在快速成長,同時中國消費者的行為和消費習慣也在快速發生變化,還想再問您,日產如何更好地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內田誠(Makoto Uchida):如果看看當今的汽車,也許不只是中國,現在的客戶需求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用戶希望可以和車輛連接,使汽車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這個趨勢發展的非常快。日產在這一行業具有90年的歷史,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清楚了解客戶的需求,并能夠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車輛。
我的同事艾思諾,他非常了解我們全球以及中國的客戶需求,以及我們如何推進公司轉型,特別是在中國市場的轉型,以滿足客戶需求。
艾思諾(Ivan Espinosa):謝謝,也謝謝您的提問!中國的消費者很有特色。正像我們之前所說,中國的市場變化非常快,也許三年之前還沒有太多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汽車,但現在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就改變了例如產品座艙的開發和設計,因為現在的客戶不只滿足于駕駛,還有其他多方位的需求。現在,我們正努力學習和掌握更多的信息,什么樣的技術可以幫助用戶將車輛整合到個人生活中?怎么實現移動設備數據和車輛之間的無縫鏈接?所以,我們在很多方面都在探索和開發。這些技術將被整合到為中國市場開發的車輛上。
很多同事也提及了,利用我們在中國的工程師和團隊學習和開發,并且運用他們的技術和技能達成我們在中國的目標。這是我們現在變革運營模式的舉措。
內田誠(Makoto Uchida):除了5款新能源概念車,今天也提到了:在中國市場,未來兩年將進行73%的日產品牌產品陣容換新。因此,今天下午,日產將與中國AI領域領先公司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回到您的問題,我們如何確保提供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服務,我們需要快速做出決定,否則無法跟上變化的速度。在北京車展見證了這一變化,汽車行業也不例外。我們需要做的是,持續向用戶傳遞日產的價值。
問題06:剛才談到了和AI領域領先企業進行合作,請問,為什么和中國的高科技企業一起合作?合作的背景是否可以再做一下介紹。另外,日產在新能源車方面2025年出口的計劃,是否是指和中國高科技企業一起出口更多的電動車?
內田誠(Makoto Uchida):實際上,我們希望強調的是如何在中國提升競爭力。“在中國,為中國”是我們的戰略,這是我們和AI領域領先公司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的原因。即提供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服務。展望未來,我們也就出口機會進行了探討。從2025年開始,第一階段目標為10萬臺,從中國出口到世界其他國家。我們也在考慮其它的一些行動,比如進一步探索有哪些技術,可以以本地速度幫助我們向世界傳遞日產的價值。目前,我們聚焦于向中國用戶提供。這也是我們簽署MOU的主要目的之一。
我們的同事在這一方面仍有一些補充。
松山昌史(Masashi Matsuyama):日產的合作伙伴關系不只局限于車輛的電驅化,還包括智能化。日產需要攜手中國合作伙伴構建智能化方面的優勢,領先的人工智能AI技術深度融合至日產汽車的產品與服務之中,這是我們的戰略。同時,也是我們和中國領先的AI公司開展合作的原因之一。
內田誠(Makoto Uchida):在3月發布的“The Arc日產電弧計劃”提到,對日產來說,將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拓展至技術、產品組合和軟件服務領域,與各個不同領域領先公司開展合作非常重要。我們需要滿足消費者對車輛日益多元的需求,顯然單純依靠整車廠商不能夠滿足其中一些服務需求。因此需要擴展合作領域,在中國我們已經決定通過與合作伙伴的協作實現這一目標,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我們也在探索各種可能性,為提升日產為用戶提供的價值。
問題07:第一個問題是,日產設定的2026年重返100萬輛的銷售目標,在這期間是如何拆解的,來自新能源汽車和傳統燃油車型比例是怎樣的,以及今年的目標是多少?第二個問題關于出口業務,制定出口10萬輛的目標,這對日產來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變化。那么,從中國向全球出口目標制定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以及出口業務主要面向哪些國家,出口車型是如何規劃,新能源車還是傳統燃油車型?最后一個問題,一家德國企業說生產冰箱從立項到完成大概需要三年時間,但中國的比亞迪生產一輛汽車,從立項到完成大概一年半的時間。請問一下日產是否也感受到這樣的速度差異?日產是否能夠快速彌補這一差異,以實現100萬輛的中國銷售目標和10萬輛的出口目標?
內田誠(Makoto Uchida):非常感謝。首先,中國市場100萬的銷售目標,是我們在“The Arc日產電弧計劃”中所對外公布的目標。我們在“The Arc日產電弧計劃”中還對目標銷售增量的區域進行了劃分,其中美國市場目標330,000,AMEIO 目標300,000,中國是20萬,還有90,000增量目標在日本。這是我們在接下來的三年之內達成目標的途徑。而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我們將在未來3年內推出30款新車型,其中15款日產品牌,10款來自聯盟,還有另外5臺在發布時提到的。
對于2026年燃油車型和新能源車型的比例,實際上并不是從單一國家角度考慮,而是從全球來看,并且看客戶的選擇。我們希望能夠有適當的車型組合以提供給不同區域和不同需求的消費者。這是我們的思考。目前來說,電動汽車、電驅化車型以及燃油車型都在計劃中。
第二個問題,關于日產10萬輛的出口目標。首先你看到的這幾臺車的設計都非常出色。然后,我們知道,世界的轉變瞬息萬變,跟我們過去看到的更多是中心化的發展方式,比如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的發展。而現在我們需要去考慮不同市場在電驅化發展上的差異。我們在美國、歐洲、中國及日本都有不同的產品。我們需要這樣的組合策略讓未來的發展更加堅實。10萬輛是指我們的目標,當然這還將能夠支持本地的產能和其他能力。比如,我們在中國具備強大的產能基礎,出口可以更好地平攤固定成本,這也是我們考慮的實際問題。
最后的一個問題,關于產品開發到交貨的時間周期。在中國,一切是關于速度的。但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情況,一年半的開發周期還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但我們可以實現24個月的開發周期,而且也是必須要去做的。因此我們決定充分發揮在中國優勢開發產品,我們的合資公司已經做好了準備而且充滿信心。所以,我們的策略在去年7月發布之后已經進行了很大的轉變。
問題08: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發展轉向了高質量發展,并且正在邁向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請問日產汽車有什么樣的計劃和行動,去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內田誠(Makoto Uchida):非常感謝剛剛的提問。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對日產來講,我們致力于創造更清潔、更安全、更包容的世界。構建可持續發展社會,是企業發展目標和日產存在的原因之一。日產汽車公司計劃到2050年在整個集團企業運營和產品生命周期實現碳中和。為此制訂了“日產綠色計劃(Nissan Green Program)”,用來指導日產汽車在每個市場區域、不同的職能,包括工廠、供應鏈等的業務規劃,都包括實現目標的路線圖。
作為一個企業來講,我們能夠為社會而存在,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而努力,包括在氣候變化的控制和貢獻。在中國的具體舉措請關口先生(Satoshi Sekiguchi)介紹。
關口勛(Satoshi Sekiguchi):非常感謝您的提問,我再做進一步的說明。從企業層面上,日產致力于實現更綠色、及中國社會的企業責任和貢獻。在我們的實際行動中,說明我們不僅僅關注綠色的產品,也在其他領域推進綠色環保理念。正如此前我們所提出的實現73%電驅化,同時,我們也提出綠色足跡的概念。例如,我們的綠色生產工廠項目。在目標方面,我們希望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實現下降20%(與2021年相比)。所以,我們對于一款車,不僅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而且也需要在各方面都能夠更加綠色,為汽車行業、及社會做出貢獻。
問題09:我們看到中國的本地市場,產品周期實際上非常短,也就是說,在這樣一個價格競爭的局面下,本土主機廠將非常多的車型推到市場當中,您是否覺得現在對于車型更新,已經到了臨界點?
第二個問題,對于您所看到的中國價格的競爭,也讓車企越來越多地向海外出口。您覺得這會提升中國對外的出口,包括到歐洲的出口?對于日產來講是健康的競爭,還是一個威脅?
內田誠(Makoto Uchida):我先回答您的第二個問題。去年(2023年)中國出口了470萬輛,其中25%是電動汽車。中國的出口已經非常強勁,而且還有很大潛力。
從目前能看到的整個汽車行業來講,很難預測接下來4個月、6個月乃至一年之后會是什么樣的競爭格局。我們知道這個世界確實瞬息萬變,而且還有更多的競爭對手的繼續加入,我們如何保持這樣的步伐以及進行自主轉型,可以更好地去應對市場變化。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中國有這樣的戰略,而且必須要做好準備,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做好工作。
當前,確實也有些人表示純電動汽車的發展的速度有些放緩,但從長期來看,電驅化的需求仍將增加。這說明,在企業轉型的過程中,如何保持企業步伐和產品陣容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縮短產品生命周期這個問題,我們通常會想到5-6年的產品迭代周期,但在中國要短太多。三年之前與現在已完全不一樣了。今天,看到新發布的這些產品時,我就已感受到中國汽車市場已發展的如此之迅速,我們追趕中國速度非常具有挑戰性。
關于產品周期,有請艾思諾(Ivan Espinosa)進行說明。
艾思諾(Ivan Espinosa):非常感謝您的提問。我不確定是否到了臨界點,我認為是更多多元化了。在一些短的周期如此,但也并不是每一部分都如此,也會讓我們作為主機廠有壓力。這不僅要求更加迅速,更多利用本地團隊,同時還需要更適當的選擇先后順序。所以,我們需要知道每個市場的趨勢,哪些區域或產品可以放慢進度,哪些需要我們著力加強。包括在今天,也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有的產品實際上沒有太多創新,但消費者可能也不在乎。但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用戶關注內飾、車內生活、座艙等等,以及本地生產商的一些變化,大家都可以從中觀察到消費者的關注點。實際上,想要保持主機廠和車企競爭力我們需要去關注消費者關注重點和需求變化趨勢,以及如何實現本地資源和專長與全球優勢的結合。對汽車廠商來說,將永遠承受面對壓力,從而不斷的去改進和改善。非常感謝!
問題10:目前中國汽車市場正在處于變革期,特別是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接下來日產汽車將通過哪些舉措來確保在中國的競爭力?另外即將簽署的合作備忘錄,是否可以提前做一些披露?
內田誠(Makoto Uchida):如何確保快速的發展步伐,如何提供用戶所需的配置和服務,如何確保用戶的生活更加的盡興,以及如何豐富中國用戶的生活。所以,我們需要和我們的合作伙伴深入合作,我們也在非常迅速行動,來確保這些功能配置在我們產品中。
5年前我就在中國。例舉來說,中國用戶都非常喜歡軒逸。如何確保我們的軒逸車型,就像以前的天籟車型一樣,這些用戶耳熟能詳的車型,能夠通過配置用戶必需的功能來滿足他們的需求。重點是我們認為這是日產必須做的。
從競爭力角度,日產與合作伙伴東風汽車已合作了20年,有非常多的消費者都喜歡日產汽車。我們還需要繼續推出適合用戶的新產品,如同今天發布的5款新能源概念車,我相信這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使我們能夠實現和保持迅速迭代和交付,保持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豐富中國用戶的需求。似乎有些概念化,但這是我認為的日產汽車的優勢。我們要為此努力。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有很多的高管來到了中國,切實的感受中國市場,并在中國市場走得更遠。(圖/文/攝:太平洋汽車 陳啟潮)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