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底特律--美國汽車業直面日本車挑戰
奧田碩做出此番發言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是真正想救通用福特于水生火熱,抑或是某種冠冕堂皇的表態,甚至是刻意炒作?豐田汽車的一名發言人此后稱,奧田碩向記者表示,他對通用汽車目前的狀況相當擔憂。他擔心的不只是通用汽車的經營狀況,而是整個美國汽車行業。汽車行業是美國工業的象征,該行業出現問題,雖然不會導致日本和美國間出現政治上的問題,但會對日本的汽車行業產生連帶影響。
這不由讓人想起上世紀80年代,豐田和其他日本廠商是美國工人抨擊的目標。他們認為,日本汽車廠商剝奪了美國工人的工作機會,并奪走了美國汽車廠商的市場份額。隨之而來的就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各種阻撓措施。先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以“豐田入侵”為題的專題節目,把底特律的停滯和豐田的繁榮興旺做了詳細對比報道,讓美國公眾認為,美國汽車業、甚至整個美國經濟的蕭條都和豐田等日本汽車的大舉侵入有關。那段時間,底特律的市民對日本貨“同仇敵愾”,如果不幸有一輛日本汽車開進底特律,那部車子必然遭到砸爛火燒的命運。
由此可見,奧田碩的這番發言有其良苦用心,他深知美國汽車業與政府的緊密聯系。汽車業的失衡,尤其是美國本土汽車業一旦遭遇困境,將會使得美國整個國家機器意識形態都做出對日本汽車不利的姿態。由此,幫助美國本土汽車業走出困境,對豐田有百利而無一害。
汽車業與政府關系重構,通用福特需要自救
在日本同行作出積極表態后,人們注意到: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消息表明美國政府準備出臺由政府牽頭的美國汽車產業的復興計劃。
1979年,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出現危機的時候,政府曾挺身相助,為克萊斯勒提供了以聯邦政府名義擔保的貸款,從而幫助它渡過難關。與此前不同的是,不久前當美國總統布什被媒體問及通用所面臨的困境時表示:“我認為,他們是時候去學一下如何參與市場競爭了!本驮谌路荩S田汽車公司剛剛和美國密歇根州政府簽署了一個價值1.5億美元的合同,用以擴展豐田在密歇根州的安娜堡設計研究中心,密歇根州為其減免了3900萬美元的稅收。格蘭霍姆州長一點不擔心會因此受到美國納稅人和通用汽車公司的指責,畢竟豐田給密歇根州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而這卻是目前正在緊縮開支的通用汽車難以提供的。這一切似乎向人們暗示,如今美國本土汽車業與政府的緊密關系正在一點一點土崩瓦解。這也同樣表明,在美國本土汽車業遭遇困境的時候,無法再利用民族主義的那一套去擊退競爭對手,唯一的辦法是自我拯救。
由日前公布的3月份美國汽車市場銷售報告表明,通用、福特兩大美國汽車商的全美銷售都因油價高漲而衰退。由此可見,油價的升高是導致通用、福特萎靡的直接原因。這不由讓人聯想到上個世紀70年代,當時,兩次石油危機使美國汽車行業受到嚴重沖擊,原因是通用、福特等汽車公司為了迎合愛享樂的美國消費者的需要,主要生產的是大馬力、高耗油的大型汽車。在油價飆升的同時,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經營業績開始直線下降。福特公司由盈轉虧,1979年虧損10億美元,1980年虧損增加到15億美元,均創下歷史最高虧損記錄。通用由于在歐洲市場銷售狀況良好,才免遭巨額虧損的厄運。與此同時,以生產小型省油轎車為主的日本汽車公司則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大舉進軍美國市場。1979年,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為17%,1980年快速上升到24%。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豐田轎車每年生產總量均超過300萬輛。如今,歷史的悲劇再次重演,為何時隔那么久,通用與福特還未能就能源問題與汽車制造的關系展開深刻的思考?多生產一些適合美國國情與國民需要的汽車?難道是好了傷疤忘了痛?
業內人士分析,從三大公司日前公布的財務報表中可以看出,導致他們虧損的是其核心汽車業務的節節敗退!霸谥圃炱嚪矫,他們消耗的美元正在逐漸超過賺取的美元。”分析家指出,讓三大公司深陷泥潭的另外一大致命原因是由于其過高的生產成本,這主要是由于其龐大的規模以及不斷上漲的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費用所致。據了解,目前通用公司每制造1輛汽車所花費的人事成本為1600美元。而且由于工廠規模過于龐大,不能夠隨時根據市場的狀況進行調整,導致庫存過剩,虧損巨大。這些挑戰主要包括:公司支付給雇員和退休者的養老金和保健費用將會繼續上漲;同時,汽油價格仍會飆升,這將使得高利潤的SUV的銷售受到威脅,而這也意味著他們在北美市場的份額還將會下降;同時,海外市場的銷售戰略繼續調整,因為通用汽車公司從1999年起在歐洲已經開始虧損,而福特的歐洲業務也在節節退;再有,皮卡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 ——而這是目前美國公司利潤最主要的來源,未來利率還會上漲,這也會給它們非常賺錢的金融機構帶來巨大壓力;最后,如何成功地降低成本、獲得效益將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兵家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商場上同樣如此。通用與福特是時候好好審視一下自己,并同時好好向它們的老對手豐田學習學習經驗了。美國的一位業界專家分析指出:“汽車業最悲慘的時光之后,往往跟隨著產業的春天。當然,這需要美國的汽車企業有創新的思維。汽車行業的低谷時期,最需要的是開拓性的產品和策略。”
在本頁瀏覽全文>>(共計2頁)
鍵盤也能翻頁,試試“← →”鍵
合作新聞推薦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