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主動轉向和可變轉向比有何區別
整體主動轉向和可變轉向比在原理、效果和發展趨勢上都有區別。原理上,整體主動轉向通過控制系統讓后輪小幅度轉向,與前輪協同;可變轉向比則根據行駛狀況改變轉向器傳動比。效果方面,整體主動轉向著重提升車輛操控性與穩定性;可變轉向比側重于優化駕駛體驗,使轉向更輕松。發展趨勢上,二者也各有不同方向。這些差異,讓它們在汽車操控領域發揮著不同作用 。
先來說說原理方面更為具體的差異。整體主動轉向系統宛如一位精準的指揮家,它利用集中控制系統敏銳地接收車輛在動態行駛過程中的各類信號,諸如車速、轉向角度、車輛橫擺率等等。這些信號如同演奏的音符,控制系統將它們綜合起來進行精確判斷,隨后輸出恰到好處的轉向角度指令。接著,通過驅動螺母帶動絲杠產生軸向移動這一精妙的機械結構,使得后輪能夠產生小幅度的轉向動作。在高速行駛過彎時,后輪與前輪同向偏轉,就如同緊密協作的團隊成員,共同提升車輛的穩定性,讓車輛在彎道中行駛得更加平穩流暢。
而可變轉向比系統的工作方式則有所不同,它像是一位靈活的調節大師,依據車輛的行駛情況巧妙地改變轉向比。簡單來說,當車輪需要轉向到指定位置時,由于轉向比的變化,方向盤旋轉的幅度會相應改變。轉向比越大,方向盤需要旋轉的幅度就越大,不過所需的力量卻相對較小。例如在停車入庫等低速場景下,較小的轉向比讓駕駛員只需小幅轉動方向盤就能實現較大的車輪轉向角度,操控起來輕松便捷;而在高速行駛時,較大的轉向比使得方向盤的轉動更加沉穩,車輛的轉向響應更加精確,提升了行駛的安全性。
再看看效果上的區別。整體主動轉向系統為車輛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操控性與穩定性的提升。想象一下,當車輛高速行駛在蜿蜒的山路上,整體主動轉向系統讓后輪與前輪默契配合,車輛能夠以更穩定的姿態通過彎道,減少側傾和失控的風險,給予駕駛者十足的信心。尤其是對于一些軸距較長的大型車輛,這項技術能夠有效彌補因軸距帶來的靈活性不足問題。
可變轉向比系統則更側重于為駕駛者營造舒適的駕駛體驗。在日常駕駛中,當我們頻繁地進行轉向操作時,可變轉向比系統根據不同的行駛狀態自動調整轉向比,讓轉向操作變得更加輕松自如。在低速行駛時,較小的轉向比使得轉向更加靈活,停車入庫、掉頭等操作不再繁瑣;而在高速行駛時,較大的轉向比又讓方向盤的轉動更加沉穩,避免了因轉向過度而導致的危險情況。
至于發展趨勢,可變轉向比技術正朝著兩個方向不斷邁進。一方面是機械式可變轉向比系統,它通過巧妙地改變齒輪比來實現轉向比的變化,這種傳統的機械結構依然憑借其可靠性和穩定性在汽車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則是電子式可變轉向比系統,借助先進的傳感器和智能的電子控制單元,能夠更加精準、快速地調整轉向比,為駕駛者帶來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駕駛體驗。
整體主動轉向技術在現有的液壓伺服轉向系統以及電動機械轉向系統的基礎上,通過對轉向力矩與轉向力的合理分配,更好地支持轉向系統的工作。主動轉向或疊加轉向系統借助轉向角疊加這一創新方式,為車輛提供了多種轉向輔助和穩定性功能的可能性,未來有望在提升車輛操控性能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綜上所述,整體主動轉向和可變轉向比雖然都是為了提升車輛駕駛性能而存在,但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以各自獨特的方式為駕駛者帶來不同的駕駛感受。整體主動轉向側重于從硬件結構和四輪協同動作上提升車輛的操控與穩定,可變轉向比則從軟件調節的層面優化轉向操作的輕松程度。二者在汽車技術的舞臺上各展風采,共同推動著汽車操控性能向更高水平發展 。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 整理于互聯網)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