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距離和制動距離是什么意思
【太平洋汽車網】制動距離是衡量一款車的制動性能的關鍵性參數(shù)之一,它的意思就是人們在車輛處于某一時速的情況下,從開始制動到汽車完全靜止時,車輛所開過的路程。反應距離是汽車在一定的初速度下,從駕駛員急踩制動踏板開始,到汽車完全停住為止所駛過的距離。
國家標準:汽車在行駛中,當駕駛員發(fā)現(xiàn)緊急情況直至踩下制動踏板發(fā)生制動作用之前的這段時間稱為反應時間,反應時間內車輛行駛的距離稱為反應距離。此距離的長短,取決于行駛速度和反應時間,行駛速度越高或反應時間越長,反應距離就越長。反應時間又與駕駛員的靈敏程度、技術熟練狀況有直接關系。通常的反應時間為0.75至1秒,假如車速為30公里/小時,反應時間為一秒,反應距離則為8.33米。
制動距離是指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產生作用至汽車完全停止時,輪胎在路面上出現(xiàn)明顯的拖印的距離。制動距離的長短與行駛的速度、制動力、附著系數(shù)有關。行駛速度越高,制動距離越長,行駛速度與制動距離的平方成正比。制動力是指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后,阻礙并促使車輪停止轉動的力。制動力的大小,除與踩下制動踏板的行程有關外,還取決于車輪與地面的附著系數(shù),道路越光滑(如結冰路面),附著系數(shù)越小,制動距離越長。實驗證明,機動車以同樣的速度,在不同的道路上行駛,制動距離是不一樣的。如以30公里/小時的速度行駛在柏油路面上的制動距離為5.9米,在浮雪路面上的制動距離為17.7米,在結冰路面上的制動距離為35.4米。
制動距離要求:各國的制動法規(guī),都規(guī)定了各種車型在規(guī)定初速下的制動距離。超過這個距離的車輛,就是不合格車輛,不能在道路上行駛.交通管理部門在進行車輛檢驗時,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就是制動距離。
制動距離應由專業(yè)人員使用專門儀器進行測量。過去那種踩剎車,拖輪胎印的辦法,既不科學,又不準確。制動距離達不到要求時,應及時對制動系統(tǒng)進行檢修,以防事故發(fā)生。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 選車小哥)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