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華為乾崑在廣州舉辦的生態大會。整場發布會聽下來,最深的感受是:智能汽車的競爭,正在從“功能堆料”轉向“生態融合”。而華為乾崑,正試圖通過一次全方位的生態升級,告訴我們未來的汽車應該是什么樣子。

智能駕駛:從“能用”到“好用”的關鍵一躍
華為乾崑這次公布的一組數據非常硬核:截至2025年10月底,輔助駕駛里程58.1億公里,累計泊車3.5億次,月活用戶比例高達95.2%。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個明確的信號:用戶一旦用上,就真的回不去了。智駕不再是展廳里的噱頭,而是成了用戶日常依賴的實用功能。

更值得關注的是技術落地的節奏。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宣布,ADS Pro的領航輔助NCA將從高速擴展到城區,這意味著高階智駕開始覆蓋最復雜的城市道路。而ADS Max新增的防御性駕駛和動物識別,則顯示出華為在安全維度上的持續加碼。最引人注目的是,多款合作車型已在多個核心城市開展高速L3內測。雖然L3的法律法規和責任界定仍是行業難題,但技術儲備已經先行一步。
華為提出的“10分鐘乾崑智駕生活圈”概念很有意思。它不只是解決從A點到B點的駕駛問題,而是要串聯起停車、充電、洗車等整個用車生活。當智駕系統能自動完成停車繳費、尋找充電樁并自動充電時,汽車的屬性就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它正在成為一個懂你需求的移動伙伴。
智能座艙:從“工具”到“伙伴”的身份轉變
如果說智駕在拓展汽車的“行動能力”,那么鴻蒙座艙就在重塑汽車的“溝通能力”。130萬用戶的選擇,已經證明了市場對鴻蒙座艙的認可。
這次大會宣布鴻蒙座艙率先進入“智能座艙L3”時代,這個定位很有深意。智慧語音從被動響應升級到主動建議,甚至能調用工具完成點外賣、支付等操作,這意味著交互方式發生了質變——車不再是你問什么它答什么的工具,而是開始主動理解你的需求。

MoLA混合大模型架構的持續升級,讓座艙的智能化有了更堅實的技術基礎。而華為與生態伙伴聯合打造的空間音專區,則體現了華為在做深用戶體驗上的用心。當座艙能提供“聲”臨其境的影音體驗,又能無縫連接辦公、娛樂、生活服務時,它就不再只是一個駕駛空間,而是一個可以無限延伸的智能生活空間。
生態建設:從“單打獨斗”到“合作共贏”的格局之變
華為乾崑APP的發布,看似只是一個應用上線,實則是華為構建用戶生態的關鍵一步。這個集社區、探索、服務于一體的平臺,不僅要成為車主用車的助手,更想成為連接用戶與開發者的橋梁。“心愿單”功能的設計尤其巧妙,它讓用戶有機會參與產品進化,這種開放姿態在汽車行業并不多見。

印象深刻的是生態伙伴的規模。14家車企、33款量產車型、單月最高超10萬臺的銷量,這些數字背后是華為乾崑生態的快速擴張。東風集團的“奕境”、廣汽集團的“啟境”新品牌的亮相,預示著2026年我們將看到更多搭載華為解決方案的車型選擇。
靳玉志強調的“雙輪生態圈”概念很到位:車端以乾崑智駕和鴻蒙座艙為引擎,讓車進化為超級終端;APP端則通過豐富的應用和社區互動,持續優化用戶體驗。這種線上線下、車內車外的全方位布局,正在構建一個難以復制的競爭壁壘。

寫在最后:
整場發布會看下來,可以看出華為乾崑正在下一盤很大的棋。這盤棋不再局限于某個技術點的突破,而是要通過智駕、座艙、應用、服務的全面融合,構建一個完整的智能出行生態系統。華為乾崑的生態之路才剛剛開始,但方向已經明確:與伙伴共筑生態,與用戶共赴熱愛。這條路上肯定還會有挑戰,但至少,它讓我們看到了智能汽車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