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嘹汽車/費德
這年頭,造車沒點故事都不好意思開發布會。當華為與廣汽聯手打造的啟境品牌首款車完成關鍵節點評審時,這場看似常規的流程卻鬧出了不小的動靜。

把評審會開成"吐槽大會",啟境在玩什么新花樣?
評審現場,雙方高管與二十余名"特殊評委"齊聚一堂——這些以年輕員工為主的團隊,硬生生把一場內部評審變成了大型"吐槽大會",從內飾配色到中控邏輯,把產品里里外外挑剔了個遍。這陣仗,在傳統車企里可不多見。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

表面看是評審,實際顯露了啟境品牌對發展的考量。在新能源戰場殺成一片紅海的當下,啟境打出了"聽勸式造車"的旗號。這個詞聽起來簡單,背后卻是整個造車邏輯的顛覆。
傳統車企那套"工程師說了算"的玩法在這里行不通了,從產品定義到功能設計,用戶的意見真能改變產品的走向。這次評審會上,那些年輕面孔提出的具體改進建議,不少當場就被記錄在案,納入優化清單。

華為廣汽"同吃一鍋飯",跨界合作能打破"各自為戰"魔咒?
當然,光有用戶視角還不夠,華為與廣汽這對搭檔的默契度同樣關鍵。兩家企業的高層保持著每日線上溝通、每周線下會議的節奏,這種高頻互動讓跨界合作少了些隔閡,多了些共鳴。

有行業觀察者直言,這種協同效率在汽車圈堪稱"異類"。回溯兩家企業的合作軌跡,布局早已展開。更值得玩味的是,從2025年初開始,雙方團隊就實現了合署辦公。華為派駐的產品、營銷人員與廣汽團隊攪在一個鍋里吃飯,這種深度捆綁模式徹底打破了技術方與制造方的界限。用內部人士的話說,"現在分不清誰是誰的人,大家都是啟境的人"。
乾崑系統+廣汽制造,啟境的"技術底牌"夠不夠硬?
技術底牌方面,華為拿出了壓箱底的乾崑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這套官方宣稱投入200億、研發十年的系統,如今已升級至ADS 4.0版本,全維防碰撞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而廣汽的造車底蘊同樣不容小覷。28年的制造經驗、AI工廠、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體系,這些看似傳統的優勢,恰恰是新能源汽車最需要的品質保障。從漢蘭達到凱美瑞,廣汽屢次打造爆款車型的經驗,讓啟境至少避免了"紙上造車"的尷尬。
此外,在渠道布局上,啟境品牌已于8月啟動城市招募,首批面向四十個核心城市的招商吸引了全國多家知名經銷商。

未來,擺在啟境面前的是個挑戰并不輕松的市場格局——極氪、蔚來、理想等品牌早已就位并已經開始蠶食市場。不過,華為的技術加持、廣汽的制造底蘊,再加上這套獨特的用戶參與模式,或許真能讓啟境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畢竟,在這個用戶被"教育"了太久的汽車市場,誰能真正聽懂用戶的聲音,誰就可能找到那把打開市場的鑰匙。
知嘹汽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