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嘹汽車/陳壹
如果你在2025年初,問一個車圈老炮兒“今年的燃油車銷冠會是誰”,他大概率會從日產軒逸和大眾朗逸這兩個名字里選一個,這幾乎是肌肉記憶,是過去十余年中國車市的鐵律。
但現在,答案可能不同了。
中汽數研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星越L累計銷量達到19.92萬輛,力壓“國民家轎”日產軒逸和大眾朗逸,一度登上了燃油車銷量榜的冠軍寶座。

很反常識對吧?
要知道,軒逸和朗逸長期以來就是中國普通家用車的標桿,它們的入門版車型終端裸車價已經下探到了6萬元區間,而星越L即便算上優惠,起步價也至少在12萬以上。這意味著,買一臺星越L的錢幾乎可以在隔壁買下兩臺軒逸或朗逸。
一臺更貴更大的國產SUV,憑什么能在銷量上“越級”反超合資家轎王者?

要讀懂星越L,首先要讀懂吉利。
曾幾何時,國產車在消費者心中就是“樣子貨”,參數漂亮,配置唬人,但只要談到發動機、變速箱、底盤就立刻沒了底氣,這也是合資品牌長達數十年牢牢霸占10萬元以上市場的根本原因。2010年,吉利用“蛇吞象”的方式收購沃爾沃,在消化沃爾沃的技術后,星越L誕生了。
吉利與沃爾沃聯合開發的全球化模塊化CMA架構,讓星越L在性能、安全和品質方面有了和國際一線水平對標的資格。

比如,與沃爾沃T系列“同源”的2.0T Drive-E T5高功率發動機,讓星越L在動力方面不輸甚至超越部分售價20萬元以上的合資SUV。
沃爾沃的技術基因解決了“能不能打”的問題,而吉利的進化能力則解決了“能不能打贏”的問題。
大多數合資車企的套路是“一款車型賣三年,小改款等于換個中網”,相比之下,星越L堪稱“互聯網產品”,主打一個聽勸:消費者抱怨油耗高?上HEV混動版;市場對雙離合變速箱有疑慮?逐漸減少DCT版本,2025款開始全系標配8AT。
這種“用戶需要什么,我就給什么”的打法,非常符合時代審美。不過如果只到這里,星越L還不足以挑戰軒逸和朗逸的王座,真正讓它彎道超車的是“油電同智”。

當消費者習慣了電車上的大屏、語音助手和輔助駕駛后,他們就再也回不去了。星越L的聰明之處在于,它率先想明白了這事兒:吉利在9月推出了新款的星越L·東方曜,新車型搭載GEEA 3.0電子電氣架構,中控屏尺寸、車機系統、智能大模型以及輔助駕駛系統全面向新勢力看齊。
對于軒逸和朗逸,星越L已經有了“降維打擊”的味道。
近兩年,業內的主流觀點是“燃油車已死”,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燃油車依然占據了新車銷量的47.76%,在充電設施不足的三、四線及以下市場,這個比例甚至超過一半。
說白了,燃油車市場依然是塊大蛋糕,只不過“吃法”變了。

好消息是,部分自主品牌(比如吉利、長安、奇瑞)已經掌握了新“吃法”:一是“油電同智”,把電車上那套好用的智能座艙和輔助駕駛搬到油車上;二是“增配降價”,用極具誠意的價格和配置一次性打動消費者。
今年前9個月,吉利、長安、奇瑞均在燃油車銷量榜前10的位置。
燃油車的故事并未終結,只不過它告別了憑借品牌和“三大件”就能躺贏的黃金時代,那些先學會“用電車思維造油車”的品牌,依然活的很好。

星越L的成功為市場提供了極具誘惑力的新選項,即“和電車一樣智能但卻沒有續航焦慮的燃油車”,這就留下了一個值得所有人思考的問題:當“油電同智”成為現實,電車還香嗎?
知嘹汽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