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嘹汽車/Jasper
日產可能這次也沒想到,自己在海外市場的“命”,得靠比亞迪來續。
在如今的全球新能源賽道上,日本車企自詡“油電混動之王”,結果卻被歐盟的“碳排放積分制”逼到了墻角。而更令人意外的是,給日產兜底的,不是盟友豐田、本田,而是來自中國的比亞迪——那個曾被他們調侃“做電池的”。

歐盟背后的碳積分政策讓很多車企很“頭疼”。
包括豐田、Stellantis集團等企業,只要是燃油車銷售比重大的車企,為了能在歐洲避開“碳積分不夠”所帶來的巨額罰款,只能向銷售新能源的企業購買碳排放積分。
數據顯示,2024年,特斯拉僅是銷售碳排放積分這一項業務,盈利就超過了28億美元,關鍵這完全是“零成本”的盈利。

同樣在海外市場熱銷的比亞迪,自然也當起了“賣分小老板”。
從2024年到現在,比亞迪不光在中國殺瘋了,還悄無聲息把電動車賣到了歐洲的街頭巷尾。1-9月,它在歐洲賣了11.6萬臺車,同比增長324.6%;英國、西班牙、意大利的街上,到處都是裝著“漢”或“海豚”的電動車。
高漲的銷售量背后,是水漲船高的碳排放積分。這些分數對比亞迪來說似乎并沒有什么實際用途,但卻著實能挽救一家傳統燃油車企的“命”。
日產自然也在其中。

雖然有ARIYA新能源車型在歐洲銷售,但日產的主要產品仍然是傳統燃油車,為了避免繳納碳排放積分不足的巨額罰款,日產決定將于比亞迪共享碳排放池。
也就是說,那些對于比亞迪來說幾乎“無用”的碳排放積分,現在會以真金白銀的價格賣給日產,用來填補日產銷售燃油車所產生的“坑”。

表面上看,這雖然只是日產找比亞迪買分,但背后卻是汽車工業的一次巨大的反轉。
歐洲本想通過碳稅、新能源補貼等“篩選機制”保護本土車企,結果中國品牌卷著技術和價格一路打上門來。比亞迪連收購土地、建工廠都準備好了,已經不靠出口車賺錢了,而是直接入侵歐洲汽車供應鏈。
而碳排放積分,已經成為了比亞迪在歐洲的“第二業務”。當日產這種曾經的全球知名車企都要掏錢來找中國車企合作時,這背后所印證的不只是能源規則的偏移,還有全球汽車產業的變化和中國新能源車企在海外影響力的體現。

在海外市場一邊賣車一邊賣積分,賺得盆滿缽滿的不只有特斯拉,體量更大的是我們中國的新能源企業。日產只是第一個,接下來只會有更多的老牌車企加入進來,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誰有更多的新能源技術,誰就更有全球經濟的話語權。
知嘹汽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