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末的東京,再次迎來全球汽車行業的矚目。在2025日本移動出行展(東京車展)上,中國品牌比亞迪的展臺,無疑是最受關注的焦點之一。這不僅是因為它帶來了多款新車,更在于其發布的信息,清晰地勾勒出比亞迪在海外市場,特別是在像日本這樣的成熟市場,下一步的發展路徑:從初期切入轉向深度運營。
本次車展,比亞迪以“ONE BYD”為主題,將乘用車與商用車一同展示,本身就傳遞了一個整合的信號。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動作,無疑是全球首發了專為日本市場量身定制的K-EV車型——BYD RACCO。這款車的亮相,意義遠不止于增加一款新產品。

“量身定制”背后的戰略轉變
回顧比亞迪進入日本乘用車市場的歷程,從2022年至今,其推出的元PLUS、海豚、海豹等車型,雖然獲得了不錯的反響,但本質上仍是其全球車型的導入。而此次的K-EV BYD RACCO,則明確冠以“為日本市場量身定制”的前綴。這簡單的幾個字,意味著比亞迪對海外市場的開拓進入了新的階段。
它表明,比亞迪不再僅僅是將國內成功的產品直接輸出,而是開始深入研究特定市場的獨特需求、使用習慣乃至文化偏好,并為之進行針對性開發。這種“量身定制”是品牌在當地市場扎根深入的標志,也是贏得更廣泛用戶認同的關鍵一步。雖然目前關于BYD RACCO的詳細技術參數尚未完全公布,但這一姿態本身,就足以體現比亞迪對日本市場的長期承諾和重視程度。

“雙線并舉”,滿足多元化需求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策略是,比亞迪同步在日本市場推出了首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海獅06 DM-i。這標志著比亞迪在日本形成了“純電+混動”雙線并行的產品策略。
日本汽車市場有其特殊性,充電基礎設施的普及度、用戶的駕駛習慣都與其它市場存在差異。單一押注純電動,可能會讓部分對續航焦慮或充電不便存有疑慮的消費者望而卻步。DM-i混動技術的引入,提供了一個兼顧燃油便利性與電動經濟性的過渡選項,能有效拓寬比亞迪的客戶群體。這種不固守單一技術路線,而是根據市場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產品矩陣的做法,顯示出比亞迪海外策略的務實與成熟。

商乘并舉,構建立體化出行生態
除了乘用車領域的突破,比亞迪在商用車展臺全球首發的純電卡車T35和小型純電動巴士J6 living car概念車,同樣不容忽視。自2015年進入日本新能源商用車市場以來,比亞迪的電動巴士已經做到了市占率第一,這為其品牌建立了可靠、專業的底層形象。
如今,將成功的商用車經驗與不斷豐富的乘用車產品線結合,比亞迪正在日本描繪一個覆蓋私人出行、公共運輸、物流貨運等多場景的立體化新能源出行藍圖。這種“商乘并舉”的生態構建,能夠形成協同效應,增強品牌整體的綜合實力和市場影響力,使其不僅僅是一個汽車制造商,更是一個移動出行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寫在最后:海外成為重點發展方向
今年恰逢比亞迪進入日本市場20周年(從商用車業務算起)。從最初的電動巴士默默耕耘,到如今乘用車產品陣容初具規模,并開始推出定制化車型和混動技術,比亞迪在日本市場的步伐穩健而清晰。
結合其近期在全球多個市場的活躍表現來看,此次東京車展的系列動作,可以看作是比亞迪“海外成為重點發展方向”這一戰略代碼的又一次生動演繹。當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加速出海、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增長點,已成為必然選擇。而日本這樣一個汽車工業強國,其市場的認可度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
比亞迪不再僅僅滿足于將車賣到海外,而是如何更好地“在海外賣車”,如何融入當地市場,成為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發K-EV、引入DM-i、商乘協同,這些舉措都指向一個目標:精耕細作,深度參與。這條路或許更長,也更需要耐心,但對于志在成為全球性品牌的車企而言,這無疑是必經之路。比亞迪在東京車展上的亮相,讓我們看到了它在這條路上邁出的堅實一步。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