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是許多城市的真正的“夏冬分水嶺。”
十月之前還能穿短袖,十月之后可能要薄棉服;“斷崖式降溫”是一種有趣的現象,同時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在該階段里騎車要準備好厚外套,即便最高溫還有一二十度但早晚的氣溫會低許多。
同時也要注意輪胎氣壓(胎壓)的變化。
氣溫越低則胎壓越低,氣溫越高則胎壓越高;胎壓是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同步提升和降低的,究其原因是空氣也有熱脹冷縮的特性。輪胎里面填充的當然是壓縮空氣,被壓縮后的空氣依然會有變化。

下面來講各類車型的胎壓標準。
1.電動自行車、電瓶車、電摩或燃油動力摩托車,其建議胎壓一般為2.5bar。
胎壓不宜過低卻也不能過高,在調整胎壓的時候建議按照2.5bar的標準調節,除非車輛有明確建議的更高或更低的胎壓。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描述,過高的胎壓會把輪胎撐的太圓,胎冠(與地面接觸面)的實際接地面會變小,胎冠中間位置的磨損程度會比較大,這會縮短輪胎的使用壽命。
同時胎壓過高也會讓騎行變得過于顛簸。
所以除非可預見的氣溫降低速度過快且程度過大,否則上述胎壓是比較理想的標準。

2.汽車不同車型的胎壓懸殊較大,需要參照車輛建議標準調整。
在汽車的油箱蓋或充電口蓋子的內側,一般都會有建議胎壓的數值,也有部分車輛設計在車門A柱的位置;普通家用代步車建議胎壓多為2.5bar,但也有少數使用扁平比過小(大輪轂配合寬扁輪胎)的轎車需要打到2.8bar,部分越野車使用的全地形輪胎(AT)或泥地輪胎(MT)的胎壓也要高一些。
建議在近期進行檢查和調整。

輪胎不宜過高但也不能過低。
話可以正著說、也可以反著說,胎壓過高會造成輪胎異常磨損,而且對于摩托車和汽車等高速交通工具而言也會提升爆胎的風險;因為輪胎在高速轉動過程中會升溫,溫度可以達到上百攝氏度!所以在行駛過程中是會讓胎壓升高,升高的幅度即便在冬季也能達到0.5bar左右,而過高的胎壓確實會提高爆胎的風險。
平日里短途開一開也能讓輪胎溫度達到五六十度,胎壓上升0.1~0.2bar也是正常的現象。

同時,如果胎壓過低也會有爆胎的風險。
因為輪胎裝車之后的高速旋轉過程中會變形,如果輪胎從變形到恢復形狀的速度比輪胎轉一圈的時間更長,那么輪胎就會有一些位置持續變形并存在持續異常磨損的情況;這種現象可以稱之為駐波效應,其造成的結果是輪胎局部位置溫度異常和磨損異常,也會有較大的概率出現爆胎。
所以輪胎壓力一定要適中,在冷車狀態下最多在建議標準的“±0.2bar”的范圍內調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