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克Z20上市初期曾以“純電潮玩SUV”的定位引發市場關注,但如今其銷售表現卻陷入低迷。從2025年上半年的銷量曲線來看,這款車經歷了“高開低走”的尷尬:上市首月銷量突破8000輛,但到6月已跌至1761輛,環比暴跌超七成。這種斷崖式下滑背后,是產品力、市場策略與用戶需求的多重錯位。


(這樣的表現其實說明該車的產品力存在嚴重硬傷)
領克Z20的定價邏輯存在明顯矛盾。其起售價雖通過補貼降至10.59萬元,但主銷版本仍集中在13-15萬元區間。這一價格帶恰好卡在比亞迪元PLUS、深藍S05等競品的火力覆蓋范圍內。例如,深藍S05以11.99萬元起售卻標配熱泵空調,零跑B10在12萬元級就搭載激光雷達智駕方案,而領克Z20的L2級輔助駕駛連自動泊車都需選裝。更致命的是,比亞迪通過“技術下放”策略,讓海鷗A0級車都配備了端到端高階智駕,直接擊穿了領克Z20的智能配置護城河。

盡管領克Z20搭載了250kW后驅電機和530km續航,但年輕用戶更看重的“空間實用性”卻成為短板。其2755mm軸距在深藍S05的2880mm面前顯得局促,后排乘客腿部空間明顯受限。某汽車論壇的調查顯示,32%的用戶因空間不足轉投競品。此外,車輛存在的“影音系統故障”“車門把手故障”等質量問題,進一步削弱了消費者信心。車質網數據顯示,2025款Z20的投訴中,車身附件及電器問題占比超40%,包括充電樁安裝拖延、銷售承諾積分未兌現等“軟性缺陷”。

領克Z20最初以“性能小鋼炮”為賣點,強調單電機后驅的駕駛樂趣,但13-15萬元級市場的核心需求是“大空間、低成本、可升級智能配置”。當比亞迪宋L DMi以“油電同價”策略月銷破兩萬時,領克仍沉浸在“性能標簽”的自我感動中。這種錯位在歐洲市場或許可行——領克Z20在意大利米蘭首秀時,憑借精品小車定位收獲了部分訂單,但國內消費者更看重“全家出行”的實用性。某杭州車主的反饋頗具代表性:“后排連嬰兒安全座椅都裝得費勁,還談什么潮玩?”

2025年的A級純電SUV市場已成紅海。僅上半年就有7家車企推出9款新品,深藍S05、零跑B10等車型通過“低價高配”策略快速搶占份額。領克Z20的530km續航在競品面前逐漸失去優勢,而其4.5C快充技術雖能15分鐘補能至80%,但充電網絡覆蓋不足的問題仍制約著用戶體驗。更嚴峻的是,極氪與領克整合后,資源向20萬元以上市場傾斜,Z20作為入門級產品獲得的支持力度明顯減弱。

領克Z20的困境折射出傳統車企轉型的普遍挑戰:當市場從“參數競爭”轉向“用戶體驗競爭”時,僅靠工程師思維設計產品已無法滿足需求。這款車的遭遇提醒行業,電動化轉型不僅是動力形式的改變,更需要重構產品定義邏輯——從“我能造什么”轉向“用戶需要什么”。對于領克而言,如何在保持性能基因的同時,補齊空間、智能、質量的短板,將是決定Z20能否翻身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