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護照、高效回收、梯次利用以及數字化工具供應鏈的透明度以及可追溯性,這些是新能源賽道新的課題,涉及所有人的生存利益。寧德時代在慕尼黑車展高調了一下。

2025年9月7日德國慕尼黑國際汽車展(IAA)期間,寧德時代支持了由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主辦的全球電池循環經濟高端論壇;匯聚了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巴斯夫等全球產業鏈領軍企業及權威機構代表;與會者圍繞“電池價值鏈循環實現路徑”與“政策金融協同推動循環經濟”兩大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核心邏輯源于對電池循環經濟本質的深刻認知,以及對全球新能源產業綠色變革責任的主動承擔,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其一,電池循環經濟并非單一企業或區域能獨立完成的“技術課題”,而是需整合全球價值鏈的“系統工程”。正如寧德時代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蔣理所言,實現循環需“從電池設計源頭融入循環理念”,而這離不開跨企業、跨地域的協作——寶馬、奔馳作為全球汽車巨頭,掌握終端使用場景與供應鏈管理經驗,巴斯夫則在電池材料研發與回收端具備優勢,寧德時代通過論壇搭建協作平臺,正是為了打通“設計-生產-使用-回收”的全球鏈條,解決單一企業在價值鏈整合中的局限。

其二,推動“全球能源循環計劃”規模化落地,是寧德時代參與此次論壇的核心目標。該計劃作為全球首個由中國企業參與推動的循環經濟公益項目,旨在“推動全球50%的電池生產告別新礦開采”,而慕尼黑車展作為歐洲乃至全球汽車產業的核心舞臺,聚集了政策制定者、產業鏈伙伴與資本市場力量——通過論壇凝聚共識,能加速計劃從“理念”走向“實踐”,比如聯合寶馬推進Catena-X數字化工具、與巴斯夫協作優化材料可回收性,這些都需要在國際平臺上明確路徑、達成合作。
其三,響應全球政策與環境需求,是寧德時代此舉的現實考量。當前歐盟《新電池法》等強制性規范已為電池循環設定“底線標準”,而全球范圍內“資源短缺”“電子垃圾污染”等問題直接關乎人類生存生活環境。

寧德時代作為全球動力電池領域的領軍企業,需通過國際論壇對接政策要求、傳遞中國企業的循環方案,同時聯合跨國伙伴探索“電池護照”等工具,將“循環力”轉化為全球認可的綠色資產,既規避區域政策壁壘,更能共同減少新礦開采對生態的破壞,踐行對人類共同環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