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樂道L90的熱銷,意外成為觀察理想純電產品規劃與市場需求匹配度的重要窗口。從市場反饋來看,這款車型的成功并非單純依賴某一項極致性能,而是精準踩中了消費者對產品設計、補能體驗、上市時機及價格門檻的核心訴求,反過來看,這也折射出理想在純電領域的產品策略存在部分與市場需求錯位的地方,值得理性探討。

在產品設計層面,理想純電此前的思路似乎陷入了“風阻優先”的單一邏輯。為了優化空氣動力學性能以提升續航,理想純電采用短前懸加尾部溜背的設計,甚至試圖借用高鐵的設計理念增強說服力,卻忽略了消費者對SUV車型“顏值”的直觀偏好。傳統SUV的霸氣造型是不少用戶的核心訴求之一,而理想純電的設計犧牲了這一特質,導致市場接受度不及預期。相比之下,樂道L90并未刻意追求極致風阻,而是采用更貼近傳統審美的“大方盒子”造型,雖在風阻測試中表現平平(有數據顯示其極限測試續航僅278公里便趴窩,處于同級倒數水平),但憑借更符合大眾審美的外觀,反而獲得了消費者青睞。這說明在汽車消費決策中,風阻帶來的續航提升需與外觀吸引力達成平衡,單純追求技術參數而忽視用戶直觀感知,容易造成產品與市場的脫節。
補能體系與續航表現的博弈上,理想純電的策略同樣存在可商榷之處。樂道L90搭載85度電池,后驅版標稱續航600公里、四驅版570公里,實際行駛打八折后約400多公里,這樣的續航數據并不突出,若理想基于L系列打造純電車型,挖空前備箱容納電池,預計續航水平也會處于相近區間。理想雖已布局大量4C、5C超充樁,10%-80%補能速度快、翻臺率高,理論上能緩解續航焦慮,但樂道L90的熱銷卻暗示,消費者對補能體驗的需求不止于“快”,更在于“便捷性”。換電模式帶來的“即時滿電”體驗,相比超充樁仍需等待的補能過程,在用戶感知上形成了差異化優勢,而理想純電僅依賴超充樁的補能體系,未能覆蓋部分用戶對“無需等待”補能的需求,這成為其產品競爭力的一處短板。
空間優勢與上市時機的錯配,進一步削弱了理想純電的市場競爭力。理想i系列雖通過獨特設計為車內和后備箱提供了可觀空間,尤其是大六座布局的第三排空間略有優勢,但在2025年六座SUV車型扎堆上市的市場環境下,這種“細微優勢”已不再具備稀缺性。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有三排座椅”已成為基礎需求,第三排空間的小幅差異難以形成核心吸引力。更關鍵的是,若理想L系列純電車型能在2023年推出,彼時六座純電SUV市場尚處藍海,先發優勢或能幫助其快速占據市場份額;但延遲至競爭激烈的2025年,空間優勢被稀釋,錯失了最佳市場窗口期,這也反映出理想在純電產品上市節奏的把控上,未能精準預判市場變化。
智能駕駛配置與價格門檻的平衡,是理想純電面臨的另一重挑戰。當前華為ADS 4已將搭載192線激光雷達的智駕系統下探至20萬元以內,智駕配置的“平民化”趨勢愈發明顯,消費者對智駕的期待已從“有無”轉向“性價比”。樂道L90采用純視覺智駕方案,據推測其能力僅與理想老款無激光雷達的Pro車型相近,僅能實現基礎L2級功能(如車道保持、高速變道),雖能滿足日常需求,但難以形成差異化競爭力。此時理想純電若仍執著于維持較高配置水平,而未通過削減激光雷達等非核心配置、推出后驅基礎版本等方式降低入門價格,便會與消費者對“高性價比智駕車型”的需求脫節,反觀蔚來“蔚來品牌沖擊高端(對標保時捷,如即將推出的40萬級ES8)、樂道品牌下沉大眾(適當降本滿足主流需求)”的分層策略,因精準匹配不同消費群體需求,在2025年年中已展現出明顯優勢,這也為理想純電提供了可參考的方向。
總體來看,樂道L90的熱銷并非偶然,它反映出當下消費者對汽車產品的需求更趨務實——顏值、補能便捷性、上市時機及價格門檻,往往比單一技術參數的極致更能影響購買決策。理想純電若想在純電領域實現突破,或許需要重新審視市場需求,在產品設計、補能體系、上市節奏及價格策略上做出更貼近消費者真實需求的調整,而樂道L90的市場表現,無疑為這種調整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