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Dusman
編輯 | 德新

上月底,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攜手央視新聞,在都江堰魚嘴分水堤完成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技術直播。
整場活動以“長城Hi4致敬都江堰”主題,不僅致敬了中國古代工程智慧,更首次系統解讀了長城Hi4智能四驅電混技術——尤其是Hi4-Z系統的核心架構與設計哲學。
你可能會好奇,造車怎么跟兩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扯上關系?都江堰靠"因勢利導"治水,長城Hi4用同樣思路管理能量。
從分水到分流,Hi4為什么自稱是“汽車界的都江堰”呢?
經常開混動車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高速能耗高、中后段動力不足,是大多數混動車的通病。而Hi4 的核心就是用P2+P4兩個電機,以及多擋DHT設計,實現的串并聯電四驅,能很好地提升高速行駛時的燃油經濟性。
另一個就是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統,這是Hi4的「大腦」。它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車輛狀態(如車速、輪速、油門、轉向角等),對前后橋的扭矩進行精準且智能的分配和動態調節,從而提升車輛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仍發揮作用,核心在于其“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的智慧。通過魚嘴分水、飛沙堰泄洪、寶瓶口控流,實現了對水資源的精準分配與高效利用,解決了成都平原的旱澇問題。
而長城Hi4-Z技術,正是借鑒了這一思想,首次在混動架構中引入三擋功率分流系統。簡單來說,它就像在整車能量流中嵌入了一個“智能魚嘴”,實現動力的按需分配、高效轉化與多路徑輸出。
具體來說,Hi4-Z的功率分流架構實現了三大突破:
- 動力直驅優先:系統優先將發動機輸出直接用于車輛驅動,路徑最短、效率最高,減輕傳統混動系統中多級轉換帶來的能量損耗;
- 實時發電補能:冗余動力實時轉化為電能,持續為后橋電機供電,確保任何工況下四驅能力不中斷;
- 能量閉環管理:系統具備雙向能量流控制能力,在制動、滑行等場景下進行動能回收,并將多余電能存儲于電池中,實現“零浪費”能量循環。
這不僅是對機械結構的優化,更是一套基于軟件定義能源的智能管理系統。它實現了類似都江堰“無壩引水”那樣的高效與自然,真正做到“需求多少,供給多少”。
魏建軍一直在強調:“造車如治水,必須考慮那1%的極限狀況。”
這句話背后,是長城長期以來堅持的“安全冗余”與“全場景覆蓋”的開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