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論中大型SUV時,許多人會提到“7座布局”,但背后的真相卻是:第三排往往形同虛設。這種現象的背后,是部分車企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忽略了第三排的實際使用價值。然而,2025年的汽車市場正在發生變化,消費者對第三排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此,我們選擇了一汽-大眾全新攬境與上汽大眾途昂 Pro進行深度對比。通過測量每一厘米的空間數據,并記錄每一次乘坐感受,我們發現攬境在車身尺寸、座椅設計和進出便利性等方面均表現出色。尤其是其寬敞的頭部和膝部空間,以及可調節的靠背角度,為乘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舒適體驗,徹底顛覆了傳統認知。

空間是一切舒適性的地基。攬境 5152 mm 的車長、2980 mm 的軸距,比途昂 Pro 分別長出 127 mm 與 30 mm,看似不起眼的“毫米級”優勢,卻在第三排被成倍放大。實測顯示:攬境第三排頭部空間 991 mm,膝部空間足足留有一拳以上;而途昂 Pro 的 970 mm 頭部空間讓 180 cm 的成年人直接“蹭頭皮”,膝部只剩半拳,小腿被迫頂住第二排椅背,血液循環不暢,半小時不到就發麻。更關鍵的是座墊高度——攬境 311 mm 的設定讓大腿與小腿呈 90° 直角,坐姿接近 MPV;途昂 Pro 座墊低、地板高,整個人像坐小板凳,骨盆后傾,腰椎懸空,長途不到一小時就想逃下車。
座椅本身的材質直接決定疲勞指數。攬境第三排采用與前兩排同源的高密度泡沫,發泡層厚、回彈韌,450 mm 的座墊長度能把大腿完整托起;靠背提供 3 檔角度可調,最大后仰 22°,腰托區域加高 10 mm,身高 175 cm 的體驗者表示“腰部有承托,肩頸不懸空”。途昂 Pro 的第三排座墊僅 400 mm,只能托到大腿中段,久坐后大腿懸空、血液回流受阻;靠背角度固定,背脊像貼著墻板,毫無曲線貼合。一次 200 km 的試駕后,攬境組僅 1 人覺得“稍累”,途昂 Pro 組 5 人直呼“腰酸得像跑了 800 米”。

進出便利性決定了第三排是真座位還是“擺設”
進出便利性決定了第三排是真座位還是“擺設”。攬境提供 6 座/7 座雙布局:6 座版第二排獨立 VIP 座椅之間留有 230 mm 的中央通道,成年人可直立穿行,老人無需彎腰、小孩不會絆腳;7 座版第二排座椅支持一鍵放倒+前移,拉一下扳手即可形成 1.2 m 寬的開口,動作優雅不狼狽。途昂 Pro 只有 7 座布局,第二排手動折疊后開口僅 180 mm,成年人必須“側身鉆”,背包還得提前卸下;如果后排坐著老人,幾乎需要全家總動員才能完成一次上下車。

真正的考驗是“全家滿載一日游”
真正的考驗是“全家滿載一日游”。我們讓 6 位身高 175-180 cm 的成年人分別乘坐兩車第三排,后備廂塞入 3 個 24 寸行李箱+1 輛折疊兒童推車,環城高速+景區山路往返 100 km。攬境 350 L 的后備廂輕松完成任務,兒童車甚至不用拆卸前輪;二排只坐 2 人時,第三排可 5/5 放倒 1 側,后備廂瞬間擴容至 880 L,2 個 24 寸行李箱+2 個登機箱依舊綽綽有余。途昂 Pro 286 L 的初始容積被 3 個行李箱塞得滿滿當當,兒童車只能橫在二排通道,二排乘客被迫抱娃+抱包,體驗瞬間降級。
為什么攬境能做到“7 人都舒服”?
為什么攬境能做到“7 人都舒服”?答案藏在 MQB41 平臺的長軸距+短前懸設計里:發動機艙縮短 30 mm,前圍板前移 20 mm,把機械空間壓縮到極致,乘員空間最大化;二三排軌道共用,6 座版第二排可前后移動 210 mm,7 座版第二排前移距離 220 mm,連 185 cm 的大長腿也能在第三排找到舒適角度。反觀途昂 Pro,沿用傳統 MQB 橫置布局,發動機、變速箱、四驅系統占據大量縱向空間,第三排被迫“擠牙膏”。

通過實際體驗和詳細數據對比,我們不難發現一汽-大眾全新攬境在第三排舒適性上的優勢。攬境不僅在車身尺寸上領先,更在座椅材質、進出便利性和后備廂容積等方面進行了精心設計,確保了每位乘客都能享受到舒適的乘坐體驗。相比之下,途昂 Pro 在這些方面的表現略顯遜色,尤其是在長途旅行中的舒適度上。對于那些追求高品質出行的家庭來說,選擇一款能夠提供全方位舒適體驗的車型至關重要。攬境以其卓越的性能和人性化設計,無疑成為了中大型SUV市場的首選,為用戶帶來了更加愉悅的駕乘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