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市場,凱迪拉克LYRIQ與OPTIQ的銷量表現中,一個數據尤為引人注目:LYRIQ約75%的用戶、OPTIQ約80%的用戶均來自其他品牌。這一現象背后,隱藏著豪華電動車市場用戶遷移的深層邏輯。

從競品品牌來看,特斯拉是凱迪拉克最直接的“用戶來源池”。數據顯示,LYRIQ約25%的車主此前擁有特斯拉車型,其中Model Y和Model X的潛在用戶占比最高。這部分用戶追求技術前沿,但受特斯拉質量波動、服務體驗下滑等因素影響,開始轉向更具豪華質感與品質穩定性的凱迪拉克。例如,一位Model S老車主曾表示:“同樣的預算,LYRIQ能提供真皮座椅、雙層隔音玻璃和更精致的內飾,而特斯拉的‘極簡風’已難以滿足需求。”

與此同時,傳統豪華品牌用戶也在向凱迪拉克遷移。BBA(奔馳、寶馬、奧迪)的燃油車用戶占比顯著,他們大多擁有2-3輛豪華燃油車,選擇凱迪拉克電動車的核心動機是“體驗升級”——既保留美式豪華的舒適基因,又享受電動車的低使用成本。此外,福特電馬、謳歌ZDX等二線豪華電動車用戶也因凱迪拉克的產品力與品牌溢價而轉向。

凱迪拉克在北美的成功,本質上是“精準卡位”的結果:通過奧特能平臺的技術背書、有競爭力的定價策略,以及IQ空間等創新營銷模式,填補了特斯拉“技術極客”與BBA“燃油忠粉”之間的市場空白。未來,隨著產品矩陣完善與充電網絡覆蓋提升,這一用戶遷移趨勢或將持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