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看似普通的汽車碰撞測試,卻將新勢力巨頭理想與老牌商用車乘龍推上輿論風口。7月29日,理想在i8純電SUV發布會上播放的“卡車對撞”視頻,將原本互不相干的商用車與乘用車卷入輿論漩渦。當2.6噸的理想i8“撞飛”8噸重的乘龍卡車,這場“雞蛋撞石頭”的戲劇化場景,迅速被網友質疑為“導演式營銷”,更讓乘龍卡車陷入品牌危機。

面對洶涌輿情,東風柳汽迅速反擊。其聲明直指理想汽車存在三大問題:未公開測試車輛狀態、場景與實際運營嚴重脫節、通過自定義條件制造“反常識結果”。更關鍵的是,視頻最初未對卡車品牌打碼,直接導致“乘龍質量差”的負面形象迅速擴散。有專業人士指出,這種“指名道姓”的對比測試,甚至涉嫌違法。

面對輿論反噬,理想的回應卻仍充滿火藥味。不僅強調測試由“權威第三方機構中國汽研”執行,并喊話“歡迎復測”。但據業內人士透露,中國汽研雖具備資質,此次測試卻屬于“企業定制項目”,非國家強制標準。而這種“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模式,早就被工信部點名整改,如今卻被當作核心賣點大肆傳播。

這場爭議暴露的,是新能源汽車時代過度營銷的集體焦慮。一方面,部分車企為制造視覺沖擊,設計極端測試場景:如理想i8測試中,卡車空載狀態與防撞梁高度形成的杠桿效應,被很多業內人士批評為“精心設計的戲劇效果”。另一方面,檢測機構商業化運作導致公信力流失,中國汽研作為“國家隊”卻承接企業私活,讓本應中立的測試淪為營銷注腳。正如業內人士所言:“當安全性能被異化為流量工具,消費者失去的不僅是判斷力,更是對品牌的信任。”

相比之下,乘龍卡車的危機處理堪稱教科書級別。其聲明不僅逐條駁斥侵權指控,更以技術實力自證:展示龍骨框架駕駛室通過聯合國R29法規的15噸沖擊測試視頻,用“超30次真實碰撞數據”替代實驗室參數。更巧妙的是,一張“安全不是空口無憑的理想”海報,既回應了對手的品牌名,又傳遞出務實理念。這種“用事實說話”的策略,反而將危機轉化為品牌曝光契機。

編后語
從C-NCAP到中保研,從耐高溫測試到底盤防水演示,越來越多的“視覺奇觀”取代了真實路況的可靠性驗證。這場風波終將平息,但它留給行業的思考卻剛剛開始:當流量成為最高追求,當營銷淪為技術包裝,車企是否還記得造車的初心?正如乘龍海報警示那樣:"生活不是試驗場,莫拿生命開玩笑"。當車企將百萬公里可靠性簡化為實驗室數據,用“碾壓卡車”的戲劇化表演替代對生命安全的敬畏,消費者終將用錢包投票:務實的商用車,不需要浮夸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