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消息引發了不少車友的熱議,超豪華車的消費稅起征點從130萬降到了90萬。算上增值稅,政策真正影響的是含稅價101.7萬到146.9萬區間的車,比如保時捷911、奔馳S級、路虎攬勝、仰望U8等明星車型。

既然都能買得起100多萬的車了,還在乎10萬的稅嗎?“我問了近百位車友,沒有一個不在乎。”網友“Recluse”的發言,道出了不少入門級豪車主的真實心聲。
政策看似針對“頂級富豪”,實則“誤傷”中產消費者,倒逼二手市場火爆,并暴露豪華品牌定價策略與稅收政策的深層矛盾。
新規明確:銷售二手超豪華車不征消費稅。政策出臺后,二手保時捷精品車咨詢量猛增50%,成交量上漲30%。一位成都車商直言:“有錢人的錢也不是大風吹來的”。在新政策下,車況良好的“準新車”本就比新車便宜10多萬,如今價差擴大到20多萬,吸引力陡增。
面對市場劇變,車企緊急自救。捷豹路虎、奔馳火速推出“全額補貼消費稅”的限時政策;保時捷則為特定購車群體承擔稅費。然而,消費者很快發現貓膩:部分經銷商在補貼消費稅的同時,悄然取消原有廠家優惠,實際到手價并未降低。
為何國家堅持征收豪車稅?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點破關鍵:豪車稅本質是“奢侈品消費稅”,核心目標并非單純增加稅收,而是對超高消費行為進行調節。 更深層的原因在于,近年來超豪華車價格戰激烈,原本130萬元級車型實際售價已普遍降至90萬元區間。此次下調起征點,恰恰是為了維持征稅覆蓋面的相對穩定,確保調節功能不因市場降價而失效。
豪車稅引發的蝴蝶效應不止于此。 中國零公里二手豪車出口產業遭受重創——外貿商采購新車后需先繳稅上牌才能出口,10多萬的成本增幅幾乎吃掉了全部出口退稅利潤。疊加“新車6個月內禁轉二手”新政,這個曾活躍于中亞市場的生意模式瀕臨瓦解。
這場由稅收政策掀起的風暴,撕破了“富豪不差錢”的刻板印象。從猶豫提車的新車主、涌入二手市場的精明買家,到焦頭爛額的外貿商,鏈條上的每個角色都在重新計算得失。豪車稅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高端消費市場最現實的底色:再豪氣的購買行為,也繞不過成本與價值的精密權衡。 當政策制定者與市場參與者的博弈持續升級,超豪華車市場的游戲規則,正在悄然改寫。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