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頭,一排排新能源汽車駛過,封閉式前臉、貫穿式燈帶、極簡內飾——這些元素反復出現,讓人陷入“臉盲”困局。上汽集團研發總院總設計師邵景峰在MG4發布會上直言:“新能源時代最大的困境就是同質化,摘掉車標,大家都一樣。”
這不是設計師的危言聳聽。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千萬輛,但設計雷同率竟高達70%以上。超60%的用戶抱怨車型“千車一面”,購車時的興奮感被嚴重削弱。

趨同背后的安全陷阱
為什么新能源車越長越像?
- 技術特性決定形態:封閉式前臉因電動車無需傳統散熱格柵而生,貫穿式燈帶隨著LED技術普及而泛濫,簡約內飾則成了壓縮研發周期的“最優解”。
- 恐懼失敗的跟風:車企對市場“確定性”的過度追求,讓模仿成功案例成為常態。某新勢力品牌因設計雷同,上市首月銷量慘淡,印證了同質化對商業的打擊。
- 創新勇氣的消退:當市場調研和成本控制主導設計,冒險精神便悄然消亡。一位從業者痛陳:“車企在‘復制粘貼’中,親手埋葬了品牌靈魂。”

破局者的小眾豪賭
面對設計荒漠化,MG選擇逆流而上。“哪怕有一點小爭議,那也是自己的”,邵景峰在闡釋MG4設計理念時,將中式美學作為破局利器:前臉融入傳統紋樣,燈帶汲取山水畫意境,內飾通過材質和線條傳遞東方哲學。
這種堅持帶來了回報。MG4在歐洲上市后品牌認知度猛增40%,證明差異化能轉化為商業優勢。該車以4395mm車身和2750mm軸距打造低趴寬體造型,搭配東來紫、清波翠等大膽用色,在清一色的“黑白灰”車流中格外醒目。

設計復興的星星之火
行業覺醒的跡象已然顯現:
- 政策出手:工信部新規鼓勵原創設計專利,推動車企從“制造”轉向“智造”。
- 小眾實驗興起:部分品牌嘗試非對稱設計、環保材料,雖冒險卻贏得核心用戶。
- 技術賦能個性:AI和定制化技術正讓用戶參與設計成為可能,未來每輛車都可能獨一無二。
當特斯拉、比亞迪、蔚來的新車并排時,消費者僅憑外觀幾乎無法辨識品牌——這種危機背后藏著機遇。邵景峰說:“設計很難,很苦,但也很有樂趣。”這份樂趣,正來自打破同質化的創造快感。

今日互動:當選擇新能源車時,設計差異與技術性能哪個更能打動你?
支持設計派:顏值即正義!千篇一律的造型消磨購買欲望,獨特設計是品牌靈魂的體現。
技術優先派:續航和安全才是硬道理,再美的設計也抵不過電池衰減帶來的焦慮。
中庸立場:二者本不該對立,真正的標桿車型應該做到設計驚艷與技術領先的完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