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嘹汽車/SIXGOD
都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恒大用事實證明:不行!曾高調喊出“5年超越特斯拉”,結果虧損1100億僅交付1429臺;反觀小米汽車,上市3天狂攬9萬訂單。
同樣是跨界造車,一個高開低走,試圖用舊地圖尋找新大陸;一個低調入場,迅速躋身新勢力頭部。看似兩個都是門外漢,實則策略南轅北轍。當造車夢遇上真正的玩家,房地產那套靠“畫餅”過活的套路徹底失靈了。

房地產思維對比互聯網思維,恒大是真的在虧錢造車
從造車的底層邏輯來看,許家印主張的是房地產那套圈地、畫餅的老套路,大買大圈、大干快上,曾豪擲重金買下瑞典NEVS、荷蘭e-Traction、英國Protea等,PPT描繪的十分美好。可現實是,一個是快速回血、一個需要長期投入,兩者存在本質差異。同時,這些東拼西湊的供應鏈與技術無法有效整合,還曾出現博世底盤與寧德時代電池對不上號的問題,就連樣車都是手工打造的。

更諷刺的是,2023年期間,恒大汽車的高管竟有73%來自地產部門,外行領導內行的結果可想而知,造出來的恒馳5隱形成本實際有72萬元之多。
友商說虧錢造車可能是在哭窮,但恒大是真的虧到底褲都不剩。

恒大:15款車型齊發,叫板BBA;小米:一場價格與誠意的精準狙擊
反觀小米汽車的互聯網思維,是實打實的把錢花在了刀刃上,包括建工廠、自研電機、CTB電池技術等等,筑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雷軍還曾在零下40度的黑河冰面上對車輛進行測試。實力與誠意雙雙拉滿,造出來的車,用戶能不放心嗎?這與PPT里的紙上談兵形成鮮明對比。

再看新車規劃,恒大依舊延續“財大氣粗”的慣有風格,剛起步就推出15款車型,妄圖吞下所有細分市場。首款車型恒馳1(預售價超50萬)直接叫板豪華品牌BBA,恒馳5的量產時間又一拖再拖,直接成了跳票大戶。

問題的核心在于,恒大汽車發展的關鍵時期,正趕上其母公司恒大集團深陷債務漩渦。2021年恒大集團財務暴雷,許家印卸任恒大地產董事長,恒大汽車成了這場資本海嘯中的犧牲品。房地產的崩塌加上交付嚴重延遲,使得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降至冰點。

另一邊的小米汽車,則選擇精準切入,憑借自身在手機市場積累的經驗和龐大的“米粉”,小米汽車以SU7為先鋒,通過極具誠意的價格贏得用戶好感,先坐穩基本盤,讓用戶相信雷軍不僅能做好手機,造車也同樣靠譜,然后再陸續豐富產品陣容。
相比之下,小米更懂用戶,畢竟年輕人的第一臺“保時捷、帕拉梅拉、路虎攬勝”,可是都指望小米來實現呢。
結語:正如雷軍所說,“造車,真的沒有捷徑”,當浮夸遇上務實,在資本泡沫中迷失方向的恒大,入局造車,更像是一場荒誕的資本鬧劇。
知嘹汽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