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納 沐 編輯 / 全佳欣 出品 / 車播客/電車圈工作室
“華晨寶馬成為中國第一家突破外資50%股比限制的合資車企。”

2月11日,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的新合資合同正式生效,寶馬集團在華晨寶馬所持股份從50%變更為75%,正式控股華晨寶馬,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間接持有其余25%股份。據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公告所稱,25%的股份換來了總額約為人民幣279.4億元的資金。
除增資擴股的背后,還有相關協議達成:
一,華晨寶馬的合資協議有效期延至2040年;
二,寶馬集團將對華晨寶馬增加30億歐元(約合人名幣350億元)的投資,用于沈陽生產基地改擴建;
三,寶馬承諾加大零部件在華本土化率,把歐洲的零部件企業引入到沈陽生產。
新合資時代,會有什么不一樣的嗎?
智馬達=smart+吉利汽車

從前,合資企業的中方是用來完成生產制造。而當下,合資企業的中方開始有能力輸出核心技術研發。而在新模式下,合資雙方的地位發生了變化。此時的股比,是市場環境下真正的實力較量。
1994年,我國的《汽車產業政策》要求,外商持股比例不得高于50%,外國企業同一類整車產品不得在中國建立兩家以上的合資合作企業。在當年,這都是出于保護我國本土汽車工業的發展,防止外資車企壟斷中國汽車市場為出發點。
2022年,我國開放合資股比限制。華晨寶馬之后,下一個將是起亞在華新合資模式的公布,4月將謎底揭曉。
與市場經濟相悖的保護政策,讓部分合資企業的中方,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也違背了市場換技術的初衷。
開放股比,引導中國汽車工業向著更健康的方向去發展。外資品牌有了足夠多的話語權之后,將會更快地將最新的技術和車型在本土生根落地。在新形勢的競爭格局下,促使國有車企積極主動的發展自主品牌來應對競爭。正如李書福所說,只有放開外資,才可以讓自主品牌獲得真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