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小編來說,安全最重要。那么日系車和德系車相撞,哪個更加安全?
雞蛋是碰不過石頭的,假如雞蛋和石頭相撞,雞蛋會碎裂來緩沖石頭的沖擊力。而假如一臺德系車和一臺日系車相撞,結果也基本相同,究其原因,最大的問題則在于日系車的吸能設計理念

何為吸能設計?簡單地說,把汽車的除乘客艙以外的部分作為潰縮吸能區間,在碰撞時作為緩沖空間減少駕駛室所受到的沖擊,因此減少乘客受傷的機率。

設計理念是好的,在日系車型的各種碰撞測試中,日系車均能夠拿到比較高的分數,舉個例子,在以項目變態而聞名的美國IIHS安全測試中,2015年IIHS最高評級車型多半為日系車,占到了榜單的70%左右,這也說明了日系車在安全性測試上的優秀。發動機艙的吸能到位,加上堅固的乘客艙設計使得車輪等部件在碰撞時對乘客艙的入侵量很小,幾乎不變形的A柱都是日系車取得優異成績的重要因素。

日系車安不安全?IIHS給了我們結果,這時候有人就要說了,日系車都是針對碰撞測試設計的,實際上路駕駛都是渣渣,真的是這樣嗎?

還真有點道理,碰撞測試中的被撞方均是可移動剛性障壁,也就是一堵鋼墻,這堵墻自然是不會變形潰縮的,而且是靜止的,所以有了吸能設計,就能夠通過車前艙的潰縮吸能緩解沖擊,可是實際道路上使用卻和實驗室不同!
想想我們吐槽日系車不安全的情況主要是什么
主要是以下2種:
日系車被大卡車撞
日系車和的德系車發生碰撞

被大卡車撞就不說了,無論德系日系法系美系車在大貨車面前都是一張紙。那么為什么日系車和德系車發生碰撞被吐槽的總是日系車呢?主要是因為日系車在設計理念上和德系車不同。德系車即使是前艙也設計得比較硬,而日系車普遍把前艙作為吸能空間,當然德系車在碰撞中也會變形,因此也可以部分吸能,只是吸能量和日系車不同罷了。

因此假設一輛日系車和一輛德系車相撞,日系車吸能量會比較大,變形也會比較大。而德系車相對變形會比較小,尤其是老一代的德系車,但是日系車此時的吸能并非只保護了日系車的乘客,同時也保護了德系車的乘客。就好比你的德系車撞上一個氣球,氣球通過變形緩沖了撞擊力,也保護了德系車的乘客一樣。

導致日系車和德系車輕度/中度碰撞后雙方乘員受到的傷害基本相同,但是日系車變形幅度卻要大很多,這就給了德系車主一個驕傲的資本,也給了日系車主一個吐槽的理由了。當你開個車和別人的車對撞了,雙方人都沒出事,但是你的車頭已經爛成一堆,而人家的車頭完好無損時,你自然會罵你的車了。

而在嚴重碰撞中因為德系車更加硬,所以往往德系車的前艙潰縮吸能量更加大,因此在和日系車的碰撞中也能夠承受更大的沖擊而致使乘客艙保持完整,所以簡單地說,日系車的吸能保護了自己更保護了其它車輛。

簡單地說,在測試中無論是日系還是德系,碰撞的對象都是一堵鋼墻,德系車相對日系車來說更像是硬碰硬,因此車內假人的狀況并不樂觀;而日系車則因為有了吸能設計緩沖,因此假人的身體狀況更加優秀,所以在測試中日系車的得分會比較偏高。而小編相信假如日系車和德系車都去撞墻,德系車并不比日系安全。而實際道路上日系德系相撞就有點雞蛋碰石頭的感覺了。

當然,實際上兩臺采用吸能設計的車相撞帶來的傷害是最小的,因為兩臺車各自承受了50%的吸能任務,但是一臺沒有吸能設計的車和一臺有著吸能設計的車相撞,緩解沖擊的責任就大部分落在了吸能設計的車型上,也就是可憐的日系車,但是想要所有車輛全部采用吸能設計幾乎不可能,路上行駛的也不都是日系車,從這個角度來看,日系車在中國確實存在著劣勢。
總結
所以對于吸能設計的好壞來說,小編不敢妄下定論,但是小編認為吸能設計存在于日本還是很正確的,卻并不適合復雜的中國;對于日系車是否安全,小編不做評價,但是讓小編選的話,小編更愿意選擇一臺德系車。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