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行進在2000億市場規模中的公司,卻虧損連年;一些一邊被迫游走在灰色地帶一邊因為行業的不斷透明化而叫苦不迭的企業……集體徘徊在苦與甜之間的車險行業,無論保險公司、車行、還是車主,“在舊制度下,誰都不可能成為贏家”,一位合資大廠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改革的過程可能是痛苦的,但是對于行業而言卻是必須的。
只有在一個更為規范,更為透明,更為制度化的環境下,車險行業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生機,而不是“才剛起步,便已腐化墮落了”,業內資深人士用這樣的語言來形容這個潛力巨大同時亦危機四伏的行業。
對于保險公司而言,通過嚴密有效的監管體制提升服務能力,進而提高價格的做法肯定會比單方面提高理賠門檻的行為更加得人心;而對于憤怒的車行經營者來說,在要求保險公司進行協商的同時,是否也該思考如何規范車行的理賠環節、擠出車險中的“水分”?
繼本月15日,廣州地區日系、美系經銷商代表召開閉門會議,密議聯手拒售平安財險公司車險后(詳情見上周四本報《黃金車市》獨家報道《對抗保險新政 車商密謀聯手拒售》)。目前該事件又有了新一步的進展。
據記者一周以來暗訪市內多家經銷店獲悉,以上海大眾、一汽大眾為代表的德系中堅力量也已于日前加入到了抵制部分品牌車險銷售的隊列當中。對于車行拒售行動背后“希望保險公司學會尊重合作伙伴”的提議,三大保險公司中“受傷”最嚴重的平保目前已被相關人士證實,開始與部分車行協商解決這一事件。“畢竟汽車銷售的旺季馬上就要來了,誰被抵制了,誰受的經濟損失一定是最嚴重的。”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評價該事件。
7大品牌車行加入拒售行列
本月15日(上上周五),廣汽本田、一汽豐田、廣汽豐田、上海通用、東風日產等品牌車商代表在廣州黃埔大道西龍苑酒家的一間包間內投票決定,從上周一開始,聯手拒售平安財險公司的車險。由于這是廣州經銷商第一次大規模的行動,在實施過程中各品牌的步伐并不一致,在上周四之前,一汽豐田、廣州本田、廣州豐田、上海通用等品牌均有車行參與這次拒售行動,然而由于各品牌車商與平安財險合作的深入程度不一樣,因此在實際執行中部分車行將拒售的對象改換成了太平洋財險。
盡管初期的抵制行動顯得并不那么統一,然而這一拒售的風潮卻呈愈演愈烈之勢。在上周四《黃金車市》相關報道“出街”后,隨即有讀者向記者報料,聲稱東風日產車商當天也加入抵售平安車險的行列,記者隨即向相關負責人求證,“我們希望保險公司學會尊重合作伙伴,這種單方面修改修訂的行為,傷害的是保險公司、車行、消費者三方的利益。”東風日產某車行總經理向記者表示消費者所言屬實。業內人士表示,東風日產是平保財險在廣州車險的重要合作伙伴,此次東風日產加入拒售行動,必將令事件升溫。
本周一,又有車主向記者反映,稱在某上海大眾車行已無法買到太保車險,記者隨即對該車行進行了暗訪,發現該車主所說情況全部屬實--上海大眾已“悄然”加入了抵制太保車險的行列。在暗訪中,記者還發現,一汽大眾有多家經銷商拒絕銷售太保車險,這就意味著參與拒售的汽車品牌由5個擴至7個,其中日系陣營拒售的是平安財險車險,而德系與美系車商則將矛頭對準了太平洋財險。
實際上,本周記者在實地考察中還發現,雖然尚未實現品牌旗下全體經銷店一致行動,但是部分上周仍然在銷售平安車險的廣汽豐田、一汽豐田、廣汽本田車行態度也已經發生了變化,車險銷售人員明確表示近期暫時不賣平安車險,推薦客戶投保其他財險公司險種。
部分保險公司已與車行展開協商
此次車商的拒售行動,導火線是8月2日廣州三大保險公司在沒有與經銷商協商的情況下,聯合推出了包括車輛出險必須要查看現場或者交警證明(僅有一次單方1000元以下的事故免現場)、車主必須先墊付費用后再修車等等新規定。隨后,車行即展開了聯合拒售行動作為對此事件的一個“回應”。
那么拒售事件的升級,是否會令保險公司修改之前的規定呢?記者就此事向人保財險、太平洋財險、平安財險等三個公司提出采訪要求,但三個公司均以“事件敏感、這是經銷商與保險公司兩個行業的對抗行為、不方便作答”為由拒絕回答記者的問題,并建議記者采訪廣州市保險行業協會。記者就相關問題向該行業協會發出采訪提綱,截至本周三下午2點鐘,仍然沒有收到行業協會的答復。
但在談到逐漸升級的“對抗”時,平安財險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層向記者表示該公司已經在積極與經銷商進行協商,“我覺得大家都應該冷靜下來,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來解決問題,如果車行與保險公司雙方的關系搞得太僵,對消費者是沒有任何好處的。”記者采訪經銷商獲悉,平安財險確實在跟個別車行進行協商。而“三大”中另外一家公司的內部人員則向記者透露,目前該公司暫不采取行動。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以來,在“三大”之中,平安財險的車險份額提升最快,該公司上半年部分月份在全省的增速已達到了40%左右(注:此消息并沒有得到平安財險公司證實),因而不管此次拒售事件結局如何,抵制事件過程本身就已對平安財險的車險銷售策略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拒售事件背后潛藏行業危機
一位曾參與閉門會議的經銷商代表向記者透露,按照原來的打算,廣州地區將有70%左右的轎車經銷商將參與此次行動,但由于開會時高層外出決議未能貫徹到位、車行與平安財險的合作關系深淺不一等原因,在拒售行動的最初階段,一些參與行動的車行仍在銷售平安公司的車險。
然而事實演變的結果卻出乎了閉門會議代表們的意料之外,即部分當初并未承諾參與抵制活動的廠家也開始“聞風”加入到了拒售的行列中來。這些品牌影響力以及實際銷售均蔚為可觀的品牌的加入,令得該事件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都有深入發展的跡象。
事實上,在一周的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目前部分其他還沒有卷入事件中的經銷商,對于三大保險公司8月2日開始推行的新規定也有著同樣的不滿情緒。而此番包括上海大眾、一汽大眾等在內的德系品牌的加入,已令得拒售事件在品牌覆蓋面及行業影響力方面有了本質的提升。而這一事件本身已對三大保險公司當前的銷售及長期的改革帶來了不可忽略的影響。
行業深析
車險行業:痛并快樂
渠道不規范,監管制度缺失,客戶資源難共享,成本控制失效等原因造成目前車險行業“守著金山哭沒錢”
根據公安部信息,截至2009年6月底,中國機動車保有量超1.7億。2009年上半年,中國私人機動車保有量近1.36億輛,占機動車總量的76.84%。從單車2000元左右到幾千元不等的保費來看,車險市場容量很可能穩定在2000億以上。
然而就在這個容量2000億的市場上,國內經營車險的9家保險公司卻大多虧損連年。2006年以來,產險市場已連續三年出現行業性承保虧損,08年承保虧損更是高達125億元,綜合成本率達106.7%。而09年車險賠款支出卻呈同比增長之勢,在總賠款支出中占比高達73.79%,其中,交強險賠款支出同比增加117.78%。事實上,自身渠道不規范,監管制度缺失,為保護各自客戶資源造成的后來資源不享,成本控制失效等諸多原因是造成目前車險行業“守著金山哭沒錢”的根本原因。
車險地位顯赫
在我國保險業,汽車保險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2006年,中國機動車輛保險保費收入為1107.87億元,同比增長29.1%,占財產險公司業務比重為70.1%;2007年中國車險業保費收入為1484.3億元,同比增長34%,占財產險公司業務比重為71.1%,對產險保費增長貢獻率為73.9%(財險公司用車險擴張市場份額);2008年的車險市場在受到一系列新政策以及經濟低迷導致汽車消費能力減弱的影響下,行業增速明顯放緩。2008年1-8月,中國機動車輛保險保費收入為1184.19億元,同比增長16.63%,占財產險公司業務的比重為68.58%。其中,交強險實現保費收入385.91億元,占車險保費收入的比重為32.59%。汽車保險穩居國內產險業第一大險種。
車險創造的現金流,誘惑保險公司爭先恐后進入車險市場。巨大的潛在市場與高速的增長令得車險在眾產險中地位顯赫,盡管長期存在虧損現狀,卻也令得保險公司不容放棄。
目前國內經營車險的保險公司主要有9家:人保、太保、平保、華泰、華安、天安、大眾、兵保和永安。從市場份額看,我國車險呈人保、太保和平保三足鼎立,人保占主導的格局,三大產險公司占據了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人保財險占到41%左右的市場份額,太平洋財險占11%,平安財險占大約10%的份額,分列前三甲。
虧損的利潤流向何處?
雖然市場巨大,前景廣闊,然而從目前運營的角度來看,中間環節費用增長導致成本增加、騙保等現象的長期存在,正讓車險這第一大險種處于持續虧損的尷尬境地。用車險來擴張市場的初衷在持續虧損的壓力下,對產險公司構成了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而未來國內車企兼并重組的全面展開、車險行業售后服務與產業發展規模速度不相協調等因素還將在更長久的時間內對國內車險市場形成不能忽視的壓力。
作為國內財產險市場龍頭險種的車險,同時也是虧損大戶。2006年以來,產險市場已連續三年出現行業性承保虧損,在過去的2008年,承保虧損更是高達125億元,綜合成本率達106.7%。據了解,當保險公司的賠付率在60%左右時,如果成本控制得當,還有可能實現盈利,但當賠付率達到70%時,因為人力資本的支出、營運費用、固定費用等成本的分攤,保險公司必然出現虧損。車險比例越大,虧得就越多。車險占產險公司業務比重過大,對于整個產險公司和車險行業來說都是風險。
事實上,在我們附錄的典型的保險案例中可以看到,車主、車行、保險公司,在目前的制度下,并沒有一個完全的、真正的贏家,車險行業潛在的大量利潤正是消彌在了不完善、不規范的行業體系之中。
“剪不斷、理還亂”車險市場
在車險起步階段,其準入門檻并不高,很多財險公司都可以開展這項業務。為了應對激烈的競爭,低價是大家公認的“殺手锏”,加上保險公司本身制度不夠完善導致了大量騙賠騙保案的發生,因此多個公司的車險業務出現實際虧損,這直接影響了保險公司的服務水平,從而出現了“購買容易理賠難”的局面。
由于車險屬于“先消費、后服務”的行業,消費者在投保時,沒有辦法了解保險公司的實力以及服務水平,無法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保險公司。加上車險條款眾多,不具備保險專業知識的車主,很難對每一個險種的具體細則以及免責條款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在車輛發生意外時會因為各種原因產生糾紛,從而令理賠難現象更加突出。部分車主由此轉而依賴中介公司、車行為其提供服務,在發生問題時會委托對方全權處理,車主在購買車險以及理賠過程中的“不作為”,令保險公司很難及時擠出車險中的水分。
目前中國的車險代理中介眾多,汽修廠、4S店、銀行、郵局以及一些車友會都可以擁有車險代理資格,因此車行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為了爭取更多的客戶資源,車行往往會利用其售后人員眾多的優勢,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服務項目,而這些服務項目,有些已經超出了保險的承保范圍,例如部分車行甚至會慫恿車主花兩三百元購買車漆險,然后制造輕微事故現場為車輛做全車翻新,或者是在理賠時順便做下保養等等,這些做法明顯損害了保險公司的利益。
同時,在現實的運營體系中,為了“保護”自身的客戶資源,各大保險公司之間信息互相不公開,不共享。也是造成目前理賠體系混亂的原因之一。據太平洋產險車險業務理賠相關人員反映,相對于自身開發的客戶,由其他保險公司轉投的客戶賠付率最高。因為一般轉保人員多在之前公司投保期間因為事故頻發第二年保費提高,而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這部分人群的投保記錄相對而言并不清晰,會給新保險公司帶來更大的理賠風險。
另外,車險市場的混亂局面,保監會以及保險行業協會難辭其咎。作為監管部門,他們承擔著規范、管理市場秩序的重擔,盡管這些年來,它們也在制定多個規章制度來凈化車險銷售、理賠市場,但仔細分析可以看出,這些規定都是針對固有問題而制定的,其前瞻性仍需要提升。這種立法的“滯后性”也是導致目前困境的一個原因。
“不應該剛起步,就腐化了”
“這個行業不應該剛起步,就腐化了”,一位行業人士不無惋惜地表示,車險是擴大公司品牌、占有市場的最簡單快速的險種。然而快速發展的后果是業務的膨脹速度快于管理管控的速度、服務提供的速度。為了業務發展,放寬了核保要求,承保了較多高風險業務或垃圾業務;業務發展的日常事務性壓力,沒有精力去對核保技術、精算、產品進行研發,無法甄別客戶,更有效管理風險。
業務的快速發展,理賠的人力和技術跟不上,令得目前各大保險公司的車險業務只能滿足基本維持理賠運作的功能,用行業人士的話來說就是“剛學會爬,就要去適應飛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在現階段從內部而言,無法對接報案、查勘、估損、物損報價、人傷管理、核賠、訴訟管理的整套系統投入足夠的資金、技術、人力時間進行系統升級,讓現有的后臺系統一步到位,及時完整地跟上車險市場的高速增長。而而也沒有能力從理賠各流程環節對客戶、查勘員、修理廠、公估公司進行風險、效率管控,正是保險公司車險業務無法盈利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時,這些制度上的缺失與漏洞,集中起來,便造成了我們開篇提出的保險公司與車行、與車主之間的深刻、糾結、難以在短期內解決的矛盾,而保險公司此番試圖通過單方面重定“游戲規則”的方式“簡單”的處理辦法,在現實的困境中顯然又碰了一回壁。
相關鏈接
誰是大贏家?
兩年前陳小姐買下某中高級轎車時,車險市場比現在顯得更加的“不規范”。在陳小姐的回憶中,那時候假如車刮蹭到了,或是有什么小的損傷,只需要在做保養的時候請車行一并加以處理,“全部計入保費之中就好了”,陳小姐說,“車行有時候也有錢賺啊,譬如本來刮一下可能就500塊,車行可以計1000塊,再把保養的費用一并算上,再去找保險公司理賠,保險公司的人往往也能從中分到一杯羹,這其實是個產業鏈。”陳小姐這樣說道。
得意?失意?
在典型的保險案例中,車主陳小姐獲得了實際的利益與便利,然而損失了在保險公司處的信用。但考慮到目前中國保險業信用體系仍在極為初級的建設階段,根本無從查證更無從“留案底”。從表面上看,此類案件中車主無疑是舊保險制度下最大的贏家。但是這種明顯“摻水”的案件增加了保險公司的成本,令公司一再提高理賠門檻,在以往尤其是年底的時候,保險公司為了控制成本,令年報更加“好看”,通常會把一些案件的結案時間拖至次年,在定損時要求也非常嚴格,一些可賠可不賠的零部件選擇不賠償,一些可修或可換的零部件則要求4S店進行維修,如果陳小姐不幸趕上這個時候出險,那么就會蒙受損失,因此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車主既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從車行來看,本來代客索賠并非車行“分內之事”,然而正是這一“越廚代皰”的事,令得車行獲得了更為穩定的“回頭客”資源,同時部分車行從業人員亦有機會從中獲取私利。然而對車行來說,這一制度的結果是導致整體行業的賠付成本升高,而后者最終導致了前文所述的,車行與保險公司之間緊張的關系。
再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保險從業人員“委托”甚至依賴車行的人幫助處理出險事宜,無疑令得保險公司所需的整體人員成本下降,但是也造成了兩個不利因素,一是保險公司不直接面對客戶,無法及時了解車主在理賠過程中的不滿與困惑,因此難以根據現實需要提升自身服務能力,二是部分保險從業人員“伙同”車行、車主一起,通過簡化的出險程序,令得很多本不應計入保費的費用被計入了保費之中。造成了保險公司長期的虧損。
實際上近期,廣州市車險出險規則改變之后,情況則發生了變化。一方面,保險公司要求“險無大小”,一律需到場鑒定,從部分程度上減少了上述情況的發生;而另一方面,在理賠制度不夠嚴密的情況下,這種客戶先墊錢修車的做法,會令車主在理賠過程中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從而使得理賠難問題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