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量產難?技術工藝成本“卡脖”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固態電池憑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優勢,被視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的主流方向。然而,從實驗室到大規模量產,固態電池仍面臨重重難關,技術、工藝、成本等問題猶如一道道“卡脖”枷鎖。
技術層面,固態電池技術尚未達到“車規級”。它不是簡單替換電解質,而是需材料、界面、工藝全鏈條突破。目前,要同時實現高能量密度、超快充、長壽命,并滿足 -30℃至 55℃寬溫域車載需求,仍困難重重。而且,固態電池電解質技術路線多達 6 條,如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等體系,各有優劣,卻無一能完全規避固有缺陷。例如,聚合物體系能量密度不足,氧化物界面阻抗高,硫化物穩定性待驗證。沒有成熟可復制的路線,企業貿然押注,后續調整成本將極高。
生產工藝方面,液態電池依賴電解液流動傳輸離子,而固態電池需“固 - 固接觸”實現離子傳導。為保證離子順暢通過致密材料層,電池內部需維持兆帕級壓力。這使得從勻漿、涂布到烘烤、封裝的整個生產線,需進行 70%以上的改造。前期投入巨大,且良率難以提升,不少企業在改造過程中被迫暫停。
成本是固態電池量產的最大“攔路虎”。全固態電芯成本達 5 元 /Wh,是液態鋰電池的十倍。以 80kWh 電池組計算,固態方案成本高達 40 萬元,而液態方案僅需 4 萬元。成本高的背后,是供應鏈與規模化的雙重短板。關鍵材料如硫化物電解質,尚未形成穩定量產供應能力,部分核心專利被海外企業掌握,推高了研發與生產門檻。同時,量產工藝不成熟,從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優化,到電極體積變化的抑制,再到適配批量化生產的專用裝備,都還在摸索階段。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眾多企業仍積極布局。今年 10 月,奇瑞在全球創新大會展示自研的“犀牛 S”全固態電池模組,電芯能量密度達 600Wh/kg,裝車后預計續航 1200 - 1300 公里,計劃 2027 年量產。欣旺達也在 10 月的新能源電池大會上發布固態電池“欣·碧霄”,能量密度 400wh/kg,工作溫區為 -30℃ - 60℃,循環壽命達 1200 周,今年年底還將建成 0.2GWh 的聚合物固態電芯中試線。寧德時代也明確表態固態電池小規模量產時間為 2027 年,規模化時間為 2030 年。
要實現固態電池的大規模量產,行業內多方需共同努力,逐個攻克技術、工藝、成本等難題。未來,隨著技術進步與產業協同發展,固態電池有望突破困境,真正迎來大規模量產的曙光。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