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用尿素溶液制作過程中的溫度如何控制?
車用尿素溶液制作過程中,不同環節有著不同的溫度控制標準。比如尿素水解溫度在 70 - 75℃,以農用尿素為原料生產時,要先將其溶解在 70 - 75°C 的高純水中;預處理時通入 20 - 45℃的氮氣,混配加入 40 - 60℃的氮氣排盡空氣,去離子水加熱至 55 - 65℃并維持在 60±2℃ 。總之,精準把控各階段溫度,才能確保車用尿素溶液質量達標,讓車輛尾氣凈化系統穩定運行。
除了上述環節,在以農用尿素為原料的生產工藝里,當把尿素顆粒溶解在70 - 75°C的高純水中形成飽和溶液后,需把溫度降至30°C讓尿素結晶,這一步對后續尿素的純度提升起到關鍵作用。而另一種通過尿素熔融液體直接生產尿素溶液的工藝,利用的是尿素生產過程中料液槽里溫度為85 - 90°C、尿素含量70% - 75%的尿素溶液,為生產提供了特定狀態的原料。
制作過程中,加熱溫度不宜大于50℃,因為一旦溫度超過50℃,尿素容易分解,這會改變溶液成分比例,產生不利于車輛尾氣處理系統的物質,影響車用尿素液質量與性能,導致尾氣排放不達標,甚至損害尾氣處理裝置。要是可蘭素溶液已經結晶,加熱溫度更不得高于30℃,如此才能避免破壞溶液結構。
另外,從提純角度來看,溫度應該控制在30 - 70℃之間。國內車用尿素從工業尿素提純,在70 - 75℃時尿素水解,30℃以下時尿素結晶,每經過一次這樣的過程,純度就會大幅提高。而且,加熱至40℃生產有助于溶質更充分、均勻地溶解在純水中,但也會加快尿素水解,甚至可能發生分解。
總之,車用尿素溶液制作過程中的溫度控制極為關鍵,貫穿各個環節。不同的溫度區間適用于不同的步驟,任何一個環節的溫度偏差,都可能影響最終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只有嚴格按照標準控制溫度,才能生產出合格的車用尿素溶液,保障車輛尾氣凈化系統正常運作。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