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適合的智駕傳感器?
選擇適合的智駕傳感器,需綜合考慮使用場景、功能需求、區域感應范圍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場景如行車和泊車,對傳感器檢測距離要求不同,行車中高速需遠距離檢測的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泊車低速則多用超聲波雷達等。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需求,重要功能還需考慮冗余設計。車輛周邊不同區域感應范圍有別,設計時還要兼顧外觀。只有全面考量,才能選出適配的智駕傳感器。
先從使用場景來說,乘用車自動駕駛主要分為行車和泊車這兩大場景。行車場景下,主要運行工況是中高速行駛,這就需要能夠檢測遠距離的傳感器,像攝像頭、毫米波雷達以及激光雷達就派上了用場。攝像頭宛如車輛的“眼睛”,技術成熟且成本較低,能夠記錄圖像并傳送給計算機分析,助力車輛判斷周圍狀況,實現一些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功能,只是在獲取準確三維信息上稍顯不足,還容易受環境光的影響。毫米波雷達則通過發射毫米波來檢測目標物體的距離、速度和角度,在惡劣天氣下表現較為穩定。激光雷達更是憑借發射激光束精準測量距離,形成高精度 3D 地圖,實現 360 度無死角監控,分辨率和精度都很高。
而泊車場景運行速度低,一般選用檢測距離在 10m 內的傳感器,例如超聲波雷達和魚眼攝像頭。超聲波雷達利用超聲波反射原理來測量距離,成本低、精度高,在近距離檢測方面效果出色。魚眼攝像頭則能提供廣闊的視野范圍,幫助車輛更好地感知周邊環境。
再談談功能需求,不同的功能對傳感器需求差異明顯。對于一些重要功能,比如自動緊急制動(AEB)等,為了確保可靠性,需要考慮冗余設計。以車輛前向 A 區域為例,通常會同時布置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這樣在其中一個傳感器出現故障時,另一個仍能正常工作,保障車輛的安全行駛。
車輛周邊的感知區域被劃分為前向 A、前側向 B、后側向 E、后向 D、側向 C 這五類典型區域,不同區域對感應范圍要求各不相同。在設計傳感器布局時,不僅要滿足各區域的感應需求,還要兼顧車輛外觀的美觀性。像毫米波雷達就可以進行隱藏布置,選用特定材料,覆蓋物表面要平滑、厚度均勻且為雷達半波長整數倍,如此既能保證性能又不影響車輛整體顏值。
總之,選擇智駕傳感器并非易事,要全面權衡使用場景、功能需求、區域感應范圍以及外觀等多個方面。只有綜合考量這些因素,才能為車輛挑選到最合適的智駕傳感器,讓自動駕駛功能更加穩定、可靠地運行。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