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下,車膜行業能否誕生“比亞迪”?
在汽車行業發展的長河中,眾多變革與趨勢不斷涌現。回溯過往,2007 年 iPhone 誕生,開啟了智能移動新時代;上世紀 30 年代,艾利丹尼森發明世界上第一張壓敏膠標簽;90 年代,汽車膜成為財富地位的象征;2010 年前后,中國汽車膜市場幾乎被外資品牌壟斷,占據 90%的份額。
汽車市場的車型數量也在持續變化。2012 年特斯拉 Model S 問世,當年有 3905 款新機型上市;2016 年中國在售乘用車型僅 515 款,到 2019 年已飆升至 820 款,平均每三天就新增約 6 款車型。這期間,中國汽車后市場行業也迎來新入局者。
新能源汽車領域同樣風起云涌。2018 年中國新能源車企數量達 487 家,但發展至今,存活率僅四十分之一。余承東預測未來中國汽車市場主要玩家只有 5 家左右。而在 2024 年,比亞迪憑借自身努力超過上汽,成為中國市場的銷量冠軍。
目光轉向車膜行業,國內企業展現出獨特優勢。航天山由與勝利品牌及途虎養車合作,推出融合多重航天技術的“嫦娥系列”汽車窗膜;浦諾菲成為豐田唯一認可的前裝純正用品汽車膜品牌 OEM 廠家,并建成世界最大單體貼膜中心。此外,Profilm 尊膜 K70 高端汽車窗膜采用獨特的多層濾光衍射濺鍍技術,榮獲德國紅點獎。
在汽車前端市場,比亞迪并非電動化的開創者,卻憑借技術創新、前瞻戰略和市場布局后來居上。如今車膜行業也面臨激烈的價格戰,如同新能源汽車市場曾經經歷的那樣。車膜行業的國內企業能否像比亞迪在汽車市場那樣,在價格戰中破局,誕生出屬于自己的“比亞迪”呢?這值得我們拭目以待。車膜行業若想走出類似比亞迪的成功之路,需在技術創新、貼合市場需求等方面發力,抓住市場結構性機會,從價格競爭走向價值競爭,贏得市場主導權,實現從“仰視規則”到“定義標準”的轉變 。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