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 quattro 技術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奧迪Quattro技術自1980年在日內瓦車展誕生后,歷經七代不斷演進。起初,第一代quattro采用開放式中央差速器等結構,為技術發展奠定基礎。隨后,1986年引入托森中央差速器,實現動力合理分配;1988年推出兩種不同系統以適配不同車型。后續各代持續改進,如加入電子差速鎖、與ESP緊密結合等。如今的第七代采用冠狀齒輪中央差速器,在動力、操控等方面表現卓越 。
在第一代quattro技術誕生后,1981年奧迪推出了第一款量產的Quattro車型,基于奧迪80底盤打造,搭載全新quattro四輪驅動系統,讓這項技術開始走進大眾視野。到了1986年的第二代Quattro,標志性的托森中央差速器(A型)首次引入。這一關鍵組件如同智慧的動力分配中樞,在正常行駛時能將動力以50:50的比例精準分配到前后軸,而當車輪出現打滑狀況時,它又能主動靈活地分配動力,大大提升了車輛的行駛穩定性與通過性 。
1988年迎來了第三代Quattro,奧迪針對不同車型的特性推出了兩種不同的quattro四驅系統。自動擋車型采用電控多片離合器式中央差速器,而手動擋車型則采用純機械式的托森A型差速器,滿足了不同消費者對駕駛體驗的需求。此后的第四代quattro加入電子差速鎖,進一步增強了應對復雜路況的能力;第五代將托森差速器與ESP系統更緊密結合,在安全性能上實現飛躍;第六代托森差速器結構升級,由平行齒輪變為行星齒輪,優化了整體性能。
發展至第七代,采用冠狀齒輪中央差速器,這一創新設計讓quattro技術在動力傳輸和操控穩定性上達到了新高度。奧迪quattro技術在不斷發展的歷程中,始終圍繞著提升車輛性能、駕駛體驗與安全性進行創新。每一代的升級都是技術的突破,如今它已成為奧迪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為廣大消費者帶來卓越的駕駛感受。
最新問答

